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遍开拉面馆幸福日子长


遍开拉面馆幸福日子长

  □□本报记者买天

  在甘肃省兰州市,大大小小的牛肉拉面馆随处可见。作为中国三大民族快餐品牌之一的兰州拉面,在国内其他地方早已是名声在外。那么,在拉面的故乡,它的发展现状又是怎样的呢?

  1月31日,农历腊月二十八,记者来到兰州市一条不起眼的小巷,大大小小的牛肉拉面馆一字排开,巷口处悬挂的红灯笼为农历新年增添了喜庆气氛。虽已是早上7点多了,但地处祖国西北的兰州还依旧被“夜色”笼罩着。不过,循着面馆伙计的传菜声、吆喝声看去,一个个面馆内早已是宾客盈门。在热气蒸腾中,人们从品味这第一碗拉面中开启了一天新的生活与学习。

  “哈掌柜,来两碗毛细牛肉面!多放点辣子!”“没问题。你先坐,面一会儿就端上来。”哈掌柜是“老哈家牛肉面馆”的老板,回族人,高鼻深目,几绺略带自来卷的头发从他头戴的小白帽边沿探了出来。在招呼食客的间隙,记者与他攀谈了起来。哈老板名叫哈德明,20年前就从兰州榆中县农村进城打工了。“回族人善经商,三把刀走天下。”三把刀指裁衣刀、宰牛刀、切菜刀。在哈德明的进城打工奋斗史中,上述营生他都干过。最早他和爱人开裁缝铺,靠给人量体裁衣掘到了第一桶金,算是在兰州扎下了根。随着时代变迁,人们观念的更新,扯布做衣的需求愈来愈少了。于是,哈德明回村和老乡们北上内蒙古,东进河南、山东,做起了牛羊皮子生意,而把妻儿留在了故土。长期在外东奔西走的日子,即使再赚钱,也无法消除与家人聚少离多的思念。经过选店面、找伙计,夫妇俩终于在兰州这条小巷里开起了拉面馆,这一开就是10年,而生意也是越做越好。

  “现在再也不和家人分开了,面馆生意我想一直做下去。媳妇管财务,我负责进货和店面、人员管理。”哈德明说,店里的伙计都是老家农村的孩子,人朴实聪明,肯干能吃苦。他们在这里包吃包住,每月发给他们的工资也把绝大部分寄给了农村家里。记者问一位20岁上下的伙计:“在这里待得住、干得习惯吗?”小伙子嘿嘿一笑说,“比家里好,不用种地、不用放牲口。我还想学点哈老板的拉面配方和手艺,将来自己也开一个面馆呢!”话音刚落,他瞥了瞥一旁的哈德明,赶紧“溜”开了。哈德明笑着说:“我的方子不保密,可以学。农村娃娃不容易,让他们长点本事,将来也好独立做买卖,靠手艺挣钱总比游手好闲要强百倍千倍,这样才能让自己和家人早些过上好日子嘛!”

  “我的娃娃现在上高中,但不是在兰州而是在老家县城。虽然我们进城做生意20年了,但娃娃上学一直在农村、在县城。由于是农村户口,进城上不了公立学校,插班上学费用又很高,将来高考时还得回农村去考,所以思前想后就只好把孩子留在了县城,希望他将来能通过高考考出来,考到兰州的大学,到时我们就可以真正团聚了。”哈德明说。

  当记者问及农村家里的土地时,哈德明说,家里的大部分土地已转包给了村里的种菜大户种高原夏菜了,还有一小部分土地自家人侍弄着。

  哈德明说:“除了牛肉拉面,加上炒面等,一天卖两三百碗不成问题。等年后,我打算找一个地理位置好、面积更大的店面。”

  “哈掌柜的,快出来卸货结账……”到此,记者该与哈德明道别了。走出面馆,望着小巷两边一个个生意不错的店面,或许还有王掌柜、李掌柜等,此时正盘算着和哈掌柜一样的新年新打算吧!一碗碗拉面丰富了城乡经济的内涵,既丰盈了市民的餐桌,也鼓足了进城务工者的钱包;一根根拉面拉近了城乡统筹的距离,既消除了城乡隔阂,也圆了一个又一个农民的城市梦。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牛肉 土地 农历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