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产业进一步扩张,构建现代化临港新镇。确立五金工具、汽车配件、电子通信、基础材料四大主导产业,提升工业经济的扩张力和抗风险能力。针对不同的地理条件,沈留海同志和镇党委制定出科学的发展方针,在以丘陵为主的建山地区,重点发展生态、休闲农业。此举不但为经济相对落后村子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了全镇的农业产业,而且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2008年全镇GDP、工业增加值和销售分别跃上60亿元、50亿元和180亿元的新平台,2009年以来共完成工业增加值50.4亿元,工业销售收入170亿元,2010年工业销售收入300亿元年,经济总量连续10年保持镇江市乡镇的首位。
以创新的理念提升发展层次。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工作不断进步的源泉。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在综合分析形势和后巷特点的基础上,他和班子成员们共同思考,提出后巷新一轮发展必须坚持企业规模化、资本证券化、技术高新化、产品品牌化、经济集约化的方向,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提升发展层次和在区域竞争中的位次。在企业规模化上,坚持以投资增量拉动企业壮大,强势推进项目建设。在抓好做精做好五金工具产业的基础上,重点抓好涉及汽车配件、物流、稀有金属、电子产品等领域的大项目建设。在资本证券化上,利华国际股份有限公司于2009年10月12日成功在美国纳斯达克主板上市,成为金融危机以来江苏省首家在美国资本市场上市的企业。天工国际在台湾增发股票,成为中国大陆第一家在台湾资本市场融资的民营企业。在技术高新化上,鼓励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与高等院所联合组建技术研究中心。在产品品牌化上,加速推进企业申报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出口免检产品等,逐步实现企业由做产品向做品牌转移。在经济集约化上,合理安排空间布局,走集聚、集中、集约发展的路子。尤其是建成200亩中小企业创业园,解决了中小企业入园问题。
以务实的举措优化发展环境。市场经济条件,环境已成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优化环境是政府的应有职责。作为党委书记,他始终牢固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的理念。大力改善集镇环境,在完善总体规划和各专业规划基础上,拉开集镇建设框架,以7平方公里的中心集镇区为核心,以南部18平方公里的嘉山旅游风景区和北部10平方公里的临港工业区为两翼,形成“一体两翼”的发展格局。坚持“建管并重”的原则,建立集镇管理监督长效机制,推进后巷通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全国文明镇和国家级卫生镇考核验收。针对企业在当前形势下的困难,坚持贴近一线解决问题,在推动全流程服务、一站式服务的基础上,积极实施分类别服务,对于规模重点企业力求做到“一企一人”跟踪服务,对优势成长型企业力求做到“聚集服务”,贴身服务,对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着重在公共服务平台上跟踪、改进。
以和谐为第一追求切实提高工作合力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党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更是人民追求和向往的一种社会状态。作
为党委书记,他始终认为,社会的和谐,领导班子和谐是前提,只有领导班子和谐,经济社会才能有一个和谐的发展大环境。在实际工作中,他把改善民生,富民优先始终作为后巷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切实增加群众的工资性、财产性和经营性收入的同时,大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在有序转移中实现增收。后巷镇农民收入达到15830元,增长37.3%,增幅位居全市前列。在此基础上,他密切联系群众,了解群众生活的境况,倾听群众的呼声。针对后巷镇老百姓关注比较高的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环境,大力实施农民集中居住工程、农村环境提升工程、农民保障覆盖工程等新农村建设八大工程,完成了幸福大道延伸段、民营工业园道路贯通、污水处理厂等工程,并实施绿化造林3000亩,道路绿化50余亩,使后巷镇农村居住环境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同时,始终把解决群众最忧、最难、最急的问题放在首位,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办群众满意的事。积极拓展“为老”工程,把老年活动室建设为民办实事工作之一,实现11个村达标全覆盖。深化农村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实现了无地可种的失地农民、失去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应保尽保”。职工重大疾病互助保险走在全市前列,并建立健全了弱势群体救助长效机制。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让后巷老百姓在安居乐业中感受幸福。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1-28/160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