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孙鲁威
2010年夏收前夕,记者来到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山东省桓台县,与以往不同的是,农业局局长韩其凤没有带记者直接去看麦子,而是先转了几家合作社。记者当时很是有些纳闷。到年底,农业部做出了关于表彰2010年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和个人的决定,表彰了一批全国粮食生产标兵、先进单位和个人,其中有30人被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大户标兵”称号,而这些标兵,许多就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合作社带头人。这个时候,记者仿佛明白了,一个粮食生产先进县的农业局长为什么那么重视合作社。
全国粮食生产大户,是粮食生产的主体,更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2010年粮食产量达到10928亿斤,实现半个世纪以来首次连续7年增产,靠的是政策引导有力,科技进步给力。那么要实现我国粮食生产可持续增长,机制创新就是潜力所在。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民身边的企业,自己的组织,他们的活力代表亿万农民的创造力。从2010年粮食实现新跨越的实践中,我们看到了农业经营机制创新给我国粮食增产带来的蓬勃生产力。
龙头企业大手笔引领产业方向
发展粮食生产的规模化经营,首先要突破传统的土地经营模式。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斗门街道办事处中丰店村党支部书记薛拓现任陕西长丰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陕西现代农业托管公司总经理、陕西中丰农业合作社理事长。土地规模经营20多年的探索在2008年有了突破,这年,他创造了全国独家粮食增产土地托管模式,对长安区3800个农户的1.61万亩粮田实施了集中托管。实现了从种到收的“九个统一”,从产量到效率的“七个提高”,从成本到投入的“四个降低”。2010年,长安土地托管实现了“三个突破”:面积突破3万亩,达到3.01万亩;区域突破行政区划,实现跨区县发展;粮食生产效益突破困境,2010年,平均亩产达到1053公斤,比全区平均亩产增产348公斤,增产49%。农民亩均增加收入659元。2009年5月,薛拓创办了全省首家农户用土地作价入股的陕西中丰农业合作社。入社农户310户,入股土地1174.3亩。
湖南省益阳市大通湖区南湾湖办事处的郑四海规模化种粮已经13年,多次荣获“全国种粮大户”的称号,是全省时间最长、面积最大的种粮大户。他先后在益阳市、岳阳市、湖北省大冶市建立三个粮食生产基地,到2010年承包面积达24400亩。2008年底,他注册成立了“益阳市四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为集水稻大面积种植、良种繁育、农资经营和大米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农业发展公司。公司建有10000亩种子繁育基地、14400亩优质稻有机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和年生产能力12000吨大米的“相知米业”加工厂。郑四海一步一个脚印,“十二五”规划做强1万亩水稻良种繁育基地、2万亩优质稻种植基地、一个享誉全国的“相知”大米品牌。
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是提高粮食生产效益的关键措施。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平凤乡嫩江村的宋相池从2000年开始从事粮食生产,现在经营的面积达到15300多亩。2005年,宋相池还创建了松原市二马泡有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建立了具有国际先进技术的全自动稻谷加工生产线,年生产能力达5万吨。宋相池相继开发了“德佶”牌和“二马泡”系列有机和绿色精制大米,申报了“德佶”牌大米商标,并通过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作为吉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公司高度重视粮食效益的提升,先后与多家科研机构合作,摸索出一套标准化栽培模式。为促进农户落实标准化生产,他成立了前郭县万亩良田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目前,合作社社员已发展到300户。
没有科技到位,就没有今天的粮食产量。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铁涌镇三堆岭村的胡成来在2002年就建立了惠东县九华农贸有限公司。公司建立了粮食生产示范基地,依托“公司+科技+经营网(经纪人)+农户”的模式,加大科技投入,坚持自主创新,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肥药10项,承担国家、省、市级科研和示范项目30项,马铃薯良种覆盖率达100%,马铃薯机械化起垄率达95%。2010年,公司承包的15000多亩基地全部种植马铃薯,单产2500公斤,种粮年收入1亿多元,带动农户年户均增收2000多元。他们建立了国家级和省级现代化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各1万亩,国家“无公害”和“绿色”马铃薯生产基地达3万亩。“出口型优质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建设”项目被列为国家星火计划。“九华”牌马铃薯被评为“广东省名牌产品”和“广东省著名商标”,远销东南亚。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1-25/160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