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辽宁矗起万家“文化粮仓”


    □□ 本报记者于险峰张仁军

    1月5日中午,辽宁省盖州市沙岗镇小房身村的农家书屋里,10多位村民正坐在里面看书。记者问村民包连堂在看什么书,他说:“看菜谱,我在镇上开了一个小饭馆,一年收入两万多元,三五天就过来找菜谱书看,研究菜谱。”管理员陈家春告诉记者:“从2007年5月书屋建成使用后,已有3000多人来这儿看书。”还有不少外村人来借阅。

    农家有了“文化粮仓”

    农家书屋已受到广大农民朋友的喜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通过农家书屋寻找资料,使种养技术和致富的手段得以提高。“农家书屋”被村民们形象地称为“文化粮仓”。

    辽宁省全面启动实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之前,平均每个行政村仅拥有图书27.52种、344.85册,文化活动和服务场所拥有的书架或书柜数量仅为0.82个,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处于一种“藏书少、设备缺、底子薄、条件差”的状况,难以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三农”的实际需要。

    2008年全面启动实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工作后,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辽宁省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工作被写入《辽宁省“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成为全省文化建设的重点项目,并连续3年写入省长的政府工作报告,被列为省政府的年度重点工作进行督办。经过省、市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总投资2.3亿元、覆盖全省11762个行政村、惠及3000余万农村人口的全省农家书屋工程在2010年全面完工,比中央规定的日期提前5年完成农家书屋的建设任务。

    确保投入全力以赴建设好

    建设资金能否到位是农家书屋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台安县并不是一个富裕县,但台安县委、县政府把农家书屋建设作为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点工作和发展生产、改善民风的有效手段,纳入“台安县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重点解决的10个问题”和“2009年为城乡人民群众办的10件实事”进行统筹规划,在全省44个县和县级市中,率先实现了农家书屋在辖区

    行政村100%全覆盖。

    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资金由省、市、县(区)政府共同筹集,3年来辽宁省财政累计安排和投入建设资金1.014亿元,经测算,省财政总的资金承担比例为43.1%,即每个农家书屋的近一半建设资金由省财政投入,这一方面有效缓解了市、县级财政部门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也调动了市、县政府落实和保障农家书屋建设资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农家书屋在全省各行政村实现100%全覆盖之后,辽宁省平均每个行政村所拥有的图书数量至少有500种共1500册,分别是原来的18倍和4倍。此外,许多市、县(区)都在为农家书屋选配图书报刊的同时,还一并为农家书屋采购配备了一定数量的书架(柜)和桌椅,从而有力带动和推进了全省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目前,全省各地新建的农家书屋中,平均每个书屋都配备有3~5只书架(柜),并配备有可以满足5~10名读者同时阅读和休息用的桌子和椅凳。

    从“有啥看啥”到“看啥有啥”

    为了使书屋良好运转,营口市在鲅鱼圈区开展了“通网”、“通购”、“通视”和“通借通还”的“四通”试点工作。营口市新闻出版局局长曲景太向记者介绍说,“通网”,即在每个农家书屋中配置一台电脑,上网就可以看到全地区农家书屋的书目,可以看到2万余种电子图书,从“有啥看啥”朝“看啥有啥”方向发展;“通购”,即把每个农家书屋都办成图书代销点,把新华书店50万种售书目录发到网上,让农民足不出村就可以买到需要的图书;“通视”,即把共享工程的信息资源发送到农家书屋的网络中,有针对性地发挥信息资源服务农民的作用;“通借通还”,即按照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在农家书屋借的书可以异地还书,实现一屋办证、多屋借书和一屋借书、多屋还书的模式,在确保图书不流失的前提下,让图书流转起来。

    鞍山市还创造性地将购置图书纳入县区图书馆馆藏,依托图书馆对农家书屋管理员进行培训,指导书屋管理、图书使用和借阅,使农家书屋运作越来越规范。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基础设施建设 粮仓 农民群众 科学发展观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