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思想走过2010......


    编者按:观点版自开办以来,已经出版了四个年头,作为观点版的主打栏目——《对话》也出版了近百期,邀请到100多位嘉宾,与我们一同畅论“家事、国事、天下事”。值此岁末之际,我们再次把今年对话的部分嘉宾请出小聚一番,分享他们曾经在此留下的精辟话语。

    对于有着十几亿人口的中国而言,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今年,我国粮食生产连续第七年增产,这是半个世纪以来的首次,这为我国管理好通胀预期、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提供了基础支撑。但是,面对气候、环境、耕地等种种资源条件的约束,我国未来的粮食生产仍旧面临不小的挑战。

    今年夏粮取得好收成,科技功不可没,这充分体现了走中国特色农业科技进步之路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稳定发展能力的必然选择。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肖世和

    近5年来,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损失达1000亿斤左右,为粮食总产的10%。本所的研究表明,如果不采取气候变化适应对策,到2030年全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可能下降5%~10%;到21世纪后半叶,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作物的产量整体上可能下降13%-24%。

    ——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梅旭荣

    中国的农业发展经验集中地体现了国家、市场和农户三方的有效互动。在国家和市场两种力量的引导和支持下,中国的小农能够有效地进入市场获得可负担的生产资料和其他投入,为中国以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为最显著特征的农业发展成就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李小云

    维持耕地总量平衡只有统计意义,耕地隐性流失日益成为社会共识。在经济快速发展下,我们失去的更多是一亩地养三个人的高等田。如果只重视耕地红线的数量,而不考虑耕地红线圈定的质量和生产能力,会给国家粮食安全埋下重大的隐患。

    ——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副主任郧文聚

    近年来,干旱、暴雨、低温冰雪等极端气候频发,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损失。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性的问题。导致极端气候频发的原因是什么?有多少经验教训值得总结?应对这种气候变化我们又能够做些什么?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许多事实表明,中国因为国土大、生态类型多,农业极易受到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总的来看,在未来30-50年,气候变暖将导致我国农业生产面临3个突出问题:粮食产量波动增大、农业布局和结构将发生变化、农业成本和投资将增加。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林而达

    这次的旱灾如此严重,虽然主要还是气象因素作用,但是人类活动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也是不可小视的原因。由于西南地区正常年份出现干旱的几率较低,人们的节水意识不强、抗旱应急机制不够健全。导致遇到突发性的极端干旱时,应急预案不完备,相应的抗旱应急技术措施与装备准备不足,显现出抵御旱灾能力弱、效果不理想的局面。

    ——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杨培岭

    应对气候变化,我们需要掌握现有粮食作物对气候变化的承受能力,如气候、温度如果上升,温室气体浓度增加,粮食作物会怎么样?灌溉条件,适宜耕作地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等等都需要研究。如果无法适应这种气候变化,将来到底有哪些新品种、新作物能够适应?这需要加强基因培育和产品研发。

    ——台湾清华大学教授黄宗煌

    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各地都在逐步摸索、实践,但这其中,“三农”事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很多困惑。户籍制度如何改革?宅基地换楼房是否应当?农民进城后土地如何处置?这些问题,不只关乎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更与我国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密切相关。

    一直以来我们都说,因为城市发展需要建设用地,但又没有用地指标,所以要把农村居民点整理出来,为城市建设制造用地指标。这种提法的实质是将城市建设与农村发展对立起来考虑了,没有将土地整理中的农村或农民应该得到哪些益处表述出来。我们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重新审视,在统筹城乡一体化的视角上,综合考虑。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气候变化 粮食 耕地 气候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