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和顺:盘活古村 “保鲜”乡愁


  这是腾冲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其近年来保护和开发传统村落的一张“王牌”。如何由外至内还原传统村落之美?腾冲给出的答案丰富多彩。

  有些村落从少数民族文化入手。位于腾冲北部边陲的滇滩镇水城自然村,2013年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全是傈僳族。这些年,在乡村建设中,水城村紧握傈僳族传统文化的“金钥匙”,建成水城民族文化活动中心,组建傈僳族文化业余表演队,对民族民间文化艺人进行登记管理,扶持他们开展民俗活动和艺术创作。一座极富傈僳族传统民族文化特色的边疆村寨跃然于世。

  有些村落从“侨文化”破题。位于高黎贡山西侧的芒棒镇张家村被称为“腾冲南部第一侨村”,村民300多人,在外华侨则多达500余人,分布于缅甸、泰国、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近年来,村里在尝试开发旅游小村的过程中,重点打造以华侨文化为主题的华侨文苑广场,还原先辈走南闯北的历史足迹,让回乡寻根的海外侨胞找到“家”的感觉。

  有些村落从呈现多元文化交融之美下功夫。在水碓村,民居是清一色的合院式建筑,从中可见中原文化的深刻印记;八大家族的宗庙祠堂错落林立,彰显着“贵和尚中”“谦和好礼”等氏族文化;新建的大马帮博物馆则以丰富的馆藏,全面展现西南丝绸古道上的马帮文化。

  留住“人文胎记”,让传统村落的这份古朴之美更富现代韵味。

  

  守护“文气”民风

  水碓村的村口立着一座高大门楼,飞檐入云,典雅庄重。顺着台阶往里走,两进小院,庭院深深,古朴幽静。一块由胡适先生题写的匾额高悬于一栋灰砖西式建筑之上——“和顺图书馆”。这是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其源起可追溯至百年之前的清末。

  说起这座图书馆,当地人格外自豪:在全国,平均60万人共享一个图书馆;而在和顺,几千人便拥有一座藏书8万多册的“精神家园”,且其中颇多古籍善本。

  如今,图书馆一如往昔,借阅者络绎不绝。当年本乡旅缅华侨为振兴家乡文化教育而捐资创办的这座乡村图书馆,已然成为水碓村乃至整个和顺最重要的文化地标,从文善文的民风在此传续。

  在水碓村,这股“文气”随处可感,它藏于家家户户的楹联牌匾之中,显于男女老幼的举手投足之间。当地朋友介绍,这些年,腾冲的古村落火了,日子好过了,老百姓们忙着搞旅游的同时,却丝毫没有疏忽对下一代教育问题的重视。“富贵难传三代,书香可继百世”,“力行忠孝事,多读圣贤书”,这些传诵数百年的民谚,当地人而今仍朗朗上口,尊重文化、重视教育的传统绵延不绝。

  若说建筑是传统村落的形,那么民风便是传统村落的魂。只有守住了魂,传统村落才能焕发持久的生命力。腾冲人深明其意,致力于此。在水碓村野鸭湖畔的石板小道边,几步一隔,立有多块图文并茂的石碑,其上文字详细讲述了让当地人受益数百年的质朴民风:家国情怀,急公好义,尊师重教……

  这是整个腾冲的缩影。几年前,腾冲将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列为三大工程之一,加强对历史典故、民间传说等故事及文艺歌舞、节庆饮食等习俗的收集整理,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认定、培训和教育工作,以此保护历史记忆,对民风民俗进行抢救。守民风,续乡愁,留住人们心中的精神情愫,腾冲始终将此列为题中之义。

  对现在的城里人来说,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生活是令人向往的“诗与远方”。而在腾冲,“远方”并不遥远,诗意栖居就是寻常生活。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红花 油茶 专项资金 银杏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