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守护耕地土壤 确保粮食安全


守护耕地土壤 确保粮食安全 ——解读我国耕地质量主要性状30年变化情况报告 本报记者 胡明宝

  

  

  

  

  近日,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按照《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办法》对30年来的监测数据进行了系统整编,编辑出版了《30年耕地质量演变规律》,并发布《我国耕地质量主要性状30年变化情况报告》。这份报告对国家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30年来获取的数据进行了系统整编,通过对我国土壤有机质、pH值、全氮、有效磷、速效钾以及部分微量元素等健康指标的现状以及变化规律进行系统分析,提出我国局部区域耕地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良对策。

  耕地质量监测是耕地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依据。那么,我国耕地质量是如何监测的?目前耕地质量如何以及存在哪些问题?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对此次报告进行了全面解读。

  

  守土有责,建立1344个定位监测点

  有土斯有粮,耕地健康是国际公认的国家粮食安全生命线,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是《农业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赋予农业农村部门的重要职责之一,是农业农村部履行耕地质量监测保护职能的重要抓手。

  据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质量监测评价处处长任意介绍,国家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历经起步探索(1988年-1997年)、规范发展(1998年-2003年)、完善提升(2004年-2015年)、稳步推进(2016年至今)四个阶段,截至2019年底,全国共建有国家级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1344个,涵盖全国主要耕地土壤类型和种植制度。

  每一年在监测点上是如何进行耕地质量监测的?任意告诉记者:“监测点设置不施肥区和常规施肥区,每年最后一季作物收获后,在常规施肥区采集土壤样品并进行分析化验。监测内容包括立地条件、农业生产概况、剖面性状、作物种类、产量、施肥量、土壤理化性状等。”

  据悉,30多年来,各监测点共获得各类监测数据50余万个,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资料,动态监测并掌握了我国主要耕地土壤类型的质量状况和变化规律。2004年起,定期编制并发布国家耕地质量监测报告,为政府制定耕地质量保护与粮食安全战略提供决策支持。

  

  绿色发展,土壤质量状况稳中向优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围绕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秸秆还田等一系列绿色发展技术措施。那么,近年来我国耕地质量变化如何?

  土壤有机质含量是衡量土壤综合肥力的重要指标,其含量的高低与土壤肥力水平紧密相关。30多年来,我国耕地土壤有机质变化趋势如何?从变化情况来看,1988年-1997年(建点初期10年),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25.7g/kg,2009年-2018年(近10年)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值下降至24.3g/kg,降幅5.4%。但近年来,监测点有机质含量基本稳定在24.9g/kg左右,这与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秸秆还田技术推广、大力推动有机肥施用、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等有密切关系。

  土壤氮素水平是评价土壤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土壤全氮含量是土壤氮素的容量指标,反映了土壤氮素库容大小和供氮能力高低。根据《我国耕地质量主要性状30年变化情况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土壤全氮含量变化趋势与土壤有机质类似,都经历了下降然后趋于稳定的过程。近年来,土壤全氮含量历年间数值基本维持在1.45g/kg左右,这说明目前我国土壤全氮含量总体稳定。

  与建点初期10年比,近10年有效磷、速效钾平均含量分别上升至26.2mg/kg、129.5mg/kg,分别上升了78.2%、41.1%。从2009-2018年,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依然保持上升趋势,分别从23.9mg/kg、117.5mg/kg上升至29.9mg/kg、147mg/kg。这主要得益于近年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及磷钾肥施用量增加。

  我国耕地土壤质量在稳中向优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报告》分析指出,由于农民重施大量元素肥、轻施微量元素肥,我国耕地土壤中部分微量元素缺乏。有效铜、锌、铁、锰、硼、钼处于缺乏或较缺乏水平的监测点占比分别为1.2%、7.3%、5.7%、12.2%、55.4%、61.2%。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耕地 数据 监测点 施肥
上一篇 : 图片新闻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