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淡水珍珠养殖亟待向绿色发展转型


产量连续35年居世界首位,面临竞争力差、环保禁养等问题 淡水珍珠养殖亟待向绿色发展转型 业界建议:加强政策引导 加大科技投入 加强行业自律 融入“一带一路” 本报记者 冯建伟

  阅读提示

  淡水珍珠养殖在我国的历史十分悠久。从1984年起,淡水珍珠产量便持续稳居全球首位。近年来,由于传统养殖方式粗放、标准体系不健全、科技投入不足等众多原因,我国淡水珍珠产业大而不强、国际竞争力不足,面临新的发展危机。

  淡水珍珠养殖的“下半场”,养珠人该何去何从?科研育种专家们又有哪些高招儿?我们一起来看——

  

  

  

  

  “珍珠女”在给珍珠蚌插核。

  我国的淡水珍珠养殖技术,始于公元11世纪的宋代。在那时,珍珠是达官贵人、巨商富贾的专属品。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淡水珍珠蚌人工繁育技术的成功,我国淡水有核珍珠养殖一举超越日本,并实现产量连续35年稳居世界首位。珍珠也成为我国早期重要的出口创汇农产品。

  

  价值300亿元的美丽产业

  凭着投入少、易管理、收益高的先天优势,淡水珍珠养殖很快成为苏、浙、赣、湘、鄂、皖等地的农业特色产业和致富产业。

  来自浙江金华的养殖大户王正,有着20多年的珍珠养殖经验,曾经在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等地承包水塘养殖珍珠。据他介绍,传统淡水珍珠蚌养殖采取的投肥养殖因成本低、管理简单方便,长期以来为广大养殖企业所采用,平均每亩年纯收入5000元-8000元。

  “目前,我们在安徽郎溪县毕桥镇一块最大面积1500亩的水面推广上海海洋大学的淡水珍珠蚌鱼混养技术,养鱼收入抵扣成本,养蚌收益为纯收入,环保和收益都更显著。”王正说。

  随着我国淡水珍珠养殖产业几十年的发展,养殖与加工、贸易、出口创汇紧密结合,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淡水珍珠产业链,而且一二三产业融合度高、效益好。珍珠蚌从种苗繁育、插片(插核)、珍珠培育、杀蚌取珠,产业环节多、链条长,能吸纳大量农民就业,我国淡水珍珠养殖产业发展高峰时就业人数超过100万人。其中,仅负责给珍珠蚌插核的“珍珠女”高峰时全国就有近十万人,她们多集中在江西万年、安徽池州、湖南汉寿等地。

  目前在浙江诸暨山下湖镇已经形成了全国最大的功能完备、产业齐全的珍珠市场,2016年仅诸暨市就实现淡水珍珠产值116亿元,据估算,全国淡水珍珠产业产值应该超过300亿元。目前,我国不仅是世界珍珠养殖大国也是消费大国。随着我国淡水珍珠养殖产业的发展,珍珠饰品也走进了寻常百姓家。珍珠养殖也成为满足人民群众向往美好生活的美丽产业。

  

  珍珠养殖亟待转变方式

  长期以来,传统的投肥养殖方式由于对水质控制技术不到位、养殖尾水排放不达标,一定程度上给周边的空气质量和水环境造成了污染。

  2015年,国务院发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最严格的水污染防治十条环保制度,淡水珍珠养殖成为多地环境生态治理的首选,遭遇史上最严环保禁养令,有的限期退出,有的强制拆除,有的规定淡水珍珠养殖只减不增、只出不进,有的甚至采取了“一刀切”全面禁养。这些政令的出台,导致我国淡水珍珠养殖面积和产量断崖式锐减,2017年统计数字显示,全国淡水珍珠养殖面积约50万亩、产量939吨,只有最高峰时150万亩、5114吨的1/3和1/5,目前主产区集中在江西、安徽、江苏、湖南四省,产量占全国总产的99.7%。

  多年从事水产科学研究的上海海洋大学副校长李家乐教授及其淡水珍珠蚌种质资源创新研发团队,在与中国渔业协会经过一年多的调研后,去年初发布了《中国淡水珍珠养殖产业发展报告》,系统分析了我国淡水珍珠养殖的历史、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及对策。

  “我们科研团队探索出的‘千斤鱼八百蚌’的生态养殖新模式,既净化了水又提高了水面产出效率,《淡水珍珠蚌鱼混养技术规范》目前已被很多大型珍珠养殖企业推广使用。”李家乐指出,我国淡水珍珠养殖要正确处理好珍珠养殖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养一斤珠和养一颗珠的关系,推行珍珠养殖清洁生产,实现由传统落后生产方式向生态绿色生产方式的转变。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珍珠 种苗 种质 连续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