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量连续35年居世界首位,面临竞争力差、环保禁养等问题 淡水珍珠养殖亟待向绿色发展转型 业界建议:加强政策引导 加大科技投入 加强行业自律 融入“一带一路” 本报记者 冯建伟
阅读提示
淡水珍珠养殖在我国的历史十分悠久。从1984年起,淡水珍珠产量便持续稳居全球首位。近年来,由于传统养殖方式粗放、标准体系不健全、科技投入不足等众多原因,我国淡水珍珠产业大而不强、国际竞争力不足,面临新的发展危机。
淡水珍珠养殖的“下半场”,养珠人该何去何从?科研育种专家们又有哪些高招儿?我们一起来看——
“珍珠女”在给珍珠蚌插核。
我国的淡水珍珠养殖技术,始于公元11世纪的宋代。在那时,珍珠是达官贵人、巨商富贾的专属品。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淡水珍珠蚌人工繁育技术的成功,我国淡水有核珍珠养殖一举超越日本,并实现产量连续35年稳居世界首位。珍珠也成为我国早期重要的出口创汇农产品。
价值300亿元的美丽产业 凭着投入少、易管理、收益高的先天优势,淡水珍珠养殖很快成为苏、浙、赣、湘、鄂、皖等地的农业特色产业和致富产业。
来自浙江金华的养殖大户王正,有着20多年的珍珠养殖经验,曾经在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等地承包水塘养殖珍珠。据他介绍,传统淡水珍珠蚌养殖采取的投肥养殖因成本低、管理简单方便,长期以来为广大养殖企业所采用,平均每亩年纯收入5000元-8000元。
“目前,我们在安徽郎溪县毕桥镇一块最大面积1500亩的水面推广上海海洋大学的淡水珍珠蚌鱼混养技术,养鱼收入抵扣成本,养蚌收益为纯收入,环保和收益都更显著。”王正说。
随着我国淡水珍珠养殖产业几十年的发展,养殖与加工、贸易、出口创汇紧密结合,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淡水珍珠产业链,而且一二三产业融合度高、效益好。珍珠蚌从种苗繁育、插片(插核)、珍珠培育、杀蚌取珠,产业环节多、链条长,能吸纳大量农民就业,我国淡水珍珠养殖产业发展高峰时就业人数超过100万人。其中,仅负责给珍珠蚌插核的“珍珠女”高峰时全国就有近十万人,她们多集中在江西万年、安徽池州、湖南汉寿等地。
目前在浙江诸暨山下湖镇已经形成了全国最大的功能完备、产业齐全的珍珠市场,2016年仅诸暨市就实现淡水珍珠产值116亿元,据估算,全国淡水珍珠产业产值应该超过300亿元。目前,我国不仅是世界珍珠养殖大国也是消费大国。随着我国淡水珍珠养殖产业的发展,珍珠饰品也走进了寻常百姓家。珍珠养殖也成为满足人民群众向往美好生活的美丽产业。
珍珠养殖亟待转变方式 长期以来,传统的投肥养殖方式由于对水质控制技术不到位、养殖尾水排放不达标,一定程度上给周边的空气质量和水环境造成了污染。
2015年,国务院发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最严格的水污染防治十条环保制度,淡水珍珠养殖成为多地环境生态治理的首选,遭遇史上最严环保禁养令,有的限期退出,有的强制拆除,有的规定淡水珍珠养殖只减不增、只出不进,有的甚至采取了“一刀切”全面禁养。这些政令的出台,导致我国淡水珍珠养殖面积和产量断崖式锐减,2017年统计数字显示,全国淡水珍珠养殖面积约50万亩、产量939吨,只有最高峰时150万亩、5114吨的1/3和1/5,目前主产区集中在江西、安徽、江苏、湖南四省,产量占全国总产的99.7%。
多年从事水产科学研究的上海海洋大学副校长李家乐教授及其淡水珍珠蚌种质资源创新研发团队,在与中国渔业协会经过一年多的调研后,去年初发布了《中国淡水珍珠养殖产业发展报告》,系统分析了我国淡水珍珠养殖的历史、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及对策。
“我们科研团队探索出的‘千斤鱼八百蚌’的生态养殖新模式,既净化了水又提高了水面产出效率,《淡水珍珠蚌鱼混养技术规范》目前已被很多大型珍珠养殖企业推广使用。”李家乐指出,我国淡水珍珠养殖要正确处理好珍珠养殖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养一斤珠和养一颗珠的关系,推行珍珠养殖清洁生产,实现由传统落后生产方式向生态绿色生产方式的转变。
一斤珠为何顶不上一颗珠? 根据《中国淡水珍珠养殖产业发展报告》显示,目前我国淡水珍珠养殖产业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产业政策不明确,产业规划不到位,科技投入严重不足,产业支撑偏弱。淡水珍珠养殖产业长期游离于行业管理之外,导致淡水珍珠养殖业无序无度发展,甚至是野蛮发展。渔业主管部门与环保部门之间缺乏协调监管机制,不管和乱管的情况较为普遍;淡水珍珠养殖产业长期缺乏资金扶持,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科研立项很少,重要科研成果更少,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缺乏,珍珠蚌种苗繁育体系和病害防治体系不健全,无法为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李家乐团队的岗位科学家白志毅教授认为,好蚌出好珠,团队的《淡水珍珠蚌新品种选育与养殖关键技术》推动了我国优质大型淡水珍珠养殖生产,是科技支撑淡水珍珠养殖产业绿色发展的成功范例。
二是行业组织较为松散,行业自律普遍缺失。协会对养殖企业没有监管职能,一些养殖企业为求高利润仍采用落后养殖方式,对水域环境造成污染的现象时有发生。
“他们往往是偷偷把土肥倾倒进蚌塘里,省时省力还省钱!”王正说,他在安徽宿松县莲湖村考察水面时就发现几千亩养殖池塘周边环境脏乱差臭,当地村民就反映承包该水面的神珠、佳丽等公司养殖基地这种情况仍时有发生。行业协会对缺乏自律的企业也缺少管理手段。
三是标准体系不够健全,标准配套更加缺乏。进入新时代,淡水珍珠养殖行业曾于2006年发布的GB20553《三角帆蚌》种质标准、2011年发布的《淡水无核珍珠养殖技术规程》行业标准(SC/T1109-2011)已不能适应绿色发展需求,急需进一步补充完善。
四是产品质量总体不高,产品竞争普遍不强。虽然我国淡水珍珠产量长期占世界珍珠产量90%以上,但销售额不足全球总额1/4。与日本、澳大利亚等地海水珍珠养殖产业相比,缺乏珍珠养殖规模宏观调控和产品质量把关,缺乏品牌建设战略规划。
大而不优,正待破局 经过几十年发展,我国淡水珍珠养殖产业在起起落落中蹒跚前行。业界和学者认为,发展理念陈旧,发展方式落后,必须通过转型发展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为此他们建议:
科学编制发展规划,明确定位产业发展。建议相关部门在编制渔业发展规划时将淡水珍珠养殖产业纳入其中,合理布局产业发展格局,特别是主产区科学合理划定珍珠养殖区、限养区和禁养区,推广先进养殖方式,科学确定养殖规模、调整养殖结构和养殖模式。
加大科研投入,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建议要加大淡水珍珠养殖科技研发投入,加强淡水珍珠养殖与生物、生态、环境等相关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将珍珠蚌列入现代水产种业重要品种,布局建设珍珠蚌国家遗传育种中心、国家级原良种场和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省级原良种场及市县级种苗繁育场,通过加强珍珠蚌两种体系建设从源头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
创新管理制度,加强行业监督和自律,规范产业发展。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好政府与养殖企业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协助做好管理制度的执行落实,建议探索建立珍珠养殖配额制和珍珠养殖申养制度,根据环境承载力和产业需求,控制养殖规模,设定各珍珠养殖主产省区养殖面积配额;完善珍珠养殖标准体系,由行业协会牵头对养殖企业养殖面积、养殖方式、养殖尾水排放等进行审查,发放养殖进入证,并形成考核和退出机制。
加强国际合作,融入“一带一路”,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建议国家出台政策支持淡水珍珠养殖产业发展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之中,坚持“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在原有淡水珍珠产品国际贸易的基础上加大淡水珍珠养殖境外投资力度,特别是与发展中国家建立合作关系,实现合作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