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资产授托代管融资”成为浙江银行金融创新亮点 “一诺”也能贷“千金” 本报记者 石亚楠 朱海洋
瓯海农商银行为农户发放的准贷证。(资料图)
近几年,农村普惠金融是一个经济热词,但后面总跟着“最后一公里”。“最后一公里”有多远?说短很短,可说长又很长。
如今,一些银行和金融机构直接把网点办到镇上,甚至村口,各种金融APP也层出不穷,金融服务对农民可谓触手可及。但是,由于农民的许多财产和经济权益都不具备抵押物性质,手中的资产无法“变现”,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问题长期存在。
“银行业‘非抵押不贷、非担保不放’的传统信贷文化不改变,这路中间的‘鸿沟’就跨不过去。”浙江省农信联社温州办事处副主任潘志坚一针见血道。此前,他一直扎根瓯海农商银行深耕“三农”领域;到温州履新后,潘志坚致力于将“农民资产授托代管融资”模式推广至全市农信系统,而他就是该模式最早的设计者之一。据了解,与常规金融产品不同,在该模式下,农民将农房、农经社股权、耕地承包经营权、三产安置房指标等“非标”资产进行授托代管,即可获得贷款。
不用登记,不用抵押,不用担保,不用保险,这项始于2015年的贷款业务,如今在温州市瓯海区蔚然成风。截至去年底,瓯海农商银行已累计发放该项贷款22531户,总计超过158亿元。不久前,浙江省还专门召开会议,向全省推广这一模式。
到底,什么是资产授托?该模式为何在瓯海开花结果?该模式具体是如何运行的?近日,记者专门前往当地采访。
从“确权”到“确值”的突破
41岁的曾建化,是潘桥街道横屿头村的村民,2016年因温州南站建设,他家三产田被征收。虽然拿到了三产安置指标,可建房资金缺了个大口,房子还在天上飞,拿什么去抵押贷款?这几乎成了很多村民的共同难题。
江晓丽是横屿头村的妇女主任,热情开朗,又乐于助人,因此颇有人缘。她还有个身份,那就是瓯海农商银行的协贷员。了解到曾建化的难题之后,她马上就张罗开了,帮助曾建化用三产安置指标拿来授托贷款,三天后,60万元的贷款到手,解了燃眉之急。去年,曾建化一家搬入新居,说起这事,还满是感激。
在瓯海,曾建化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农民资产授托代管融资”模式最早的受益者,是地处丽岙街道的协春园艺公司。2015年时,公司老板徐协春准备扩大生产规模,承接塘河花木文化博览园,但这些长在地里的名贵花木并非传统的合法抵押物。
有的花木一棵几十万,有的盆景一个就几百万,能不能将这些名贵花木进行授托代管?一个大胆而又全新的想法应运而生。这是瓯海农商银行“农民资产授托代管融资”模式的第一单,凭借116棵名贵花木,徐协春成功获得1000万贷款授信。
记者看到,在徐协春的花木基地里,每棵名贵花木都挂着一张独特的名片,扫描二维码,品种、市场评估价、授信额度等信息一目了然。徐协春打趣说:“花木变卖了才有价值,放在地头就是‘摆设’,没想到,还真能贷出钱来。”
瓯海农商银行董事长黄定表解释说,“农民资产授托代管融资”模式有别于传统的抵押和保证贷款,其是以农民信用为基础,以资产为保障的承诺贷款,对农户的有价“非标”资产进行评估,根据评估价值确定贷款额度,银行通过发放准贷证向农户承诺发放贷款,农户则通过书面承诺授权银行方处置资产,形成双向“软约束”。
在温州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林志保看来,过去,农民手中的财产大多由于不具备抵押物性质,因此被挡在了金融服务的门外,“授托代管融资”的突破,在于银行从注重传统抵押物的权属证明,转向了对资产价值的确认,实现从“确权”到“确值”的升级。
经过三年多的实践,如今在瓯海农商银行,可授托的资产有16大类,总计40种。除了农房、拆迁安置指标等,还有小微厂房、农业设备、花木、农畜、贵重物品等,凡是农户认为有经济价值的,银行认为可以托管的,且风险可控的资产都可授托。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20-01-13/341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