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数字乡村建设进程中记忆场所的保护与开发


数字乡村建设进程中记忆场所的保护与开发 张立群

  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下称《纲要》),意味着我国农村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应用将全面推进,农民现代信息技能将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转型将进一步加快。在此背景下,作为“情感基因库”和“文化活化石”的乡村记忆场所,如乡土自然环境、物质生产方式、生产生活时空、物质遗产等物态化乡村记忆场所,土符号、语言、生活习俗、故事、纪念性仪式与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非物态化乡村记忆场所,将迎来保护与开发的巨大机遇。

  

  乡村记忆场所保护与开发的成就与问题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乡村记忆场所保护与开发取得重要成果和重大进展,一大批乡村记忆场所被列入国家或地方保护名录,美丽乡村、特色村寨、传统村落建设稳步推进,乡村记忆场所的功能和作用进一步显现。但在当前,保护与开发乡村记忆场所仍存在一定局限,形成“集体欢腾”景象还有待时日。一方面,我国乡村记忆场所保护与开发停留在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框架下,虽然部分乡村文化遗产得到了应有保护,但在保护与开发名录之外的大量蕴藏着乡村情感和集体记忆的记忆场所不受重视;另一方面,保护与开发乡村记忆场所的方法陈旧,在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无法有效防范和应对乡村记忆场所被侵蚀、消逝的风险。乡村情感如何凝聚,乡村记忆如何留存,乡村文化如何接续发展,“消逝的乡村”“回不去的家园”等“乡愁之问”,成为当下必须面对并加以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再者,据《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中国农村网民规模为2.22亿,占整体网民的26.7%,年增长率为6.2%。在互联网技术环境下,农村网民大量存在,乡土时空、乡民生产生活方式出现重大变化,使传统保护与开发乡村记忆场所的方法越来越不合时宜,亟需创新性技术支持以及举措出台。

  

  农村网络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对乡村记忆场所保护与开发的作用

  《纲要》把加快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数字乡村战略实施的首要重点任务推进。其一,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快农村宽带通信网、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发展,支持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发展,推进农村地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乡村网络设施水平将大幅提升,构建网络化的乡村记忆场所具有了更为现实的基础条件;其二,鼓励开发适应“三农”特点的信息终端、技术产品、移动互联网应用(APP)软件,全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乡村网络信息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将进一步加强,乡村记忆场所的信息承载能力和空间环境将进一步拓展;其三,农村水利、公路、电力、冷链物流、农业生产加工,以及智慧水利、智慧交通、智能电网、智慧农业、智慧物流建设等乡村基础设施数字化、智慧化转型加快。这也为智慧乡村记忆场所建设提供了可能。可以预见,未来我国农村网络和信息化基础设施条件将得到极大改善,城乡“数字鸿沟”将大幅缩小,这为乡村记忆场所保护与开发创造新的有利条件。

  

  推进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乡村记忆场所建设的建议

  值得注意的是,《纲要》不仅重视农村网络和信息化基础设施条件改善,而且出台了数字乡村建设的诸多创新性措施,这对于推进网络化、数字化和信息化乡村记忆场所建设,破解保护与开发系列难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第一,随着数字乡村建设发展统筹协调机制的建立,要统筹做好乡村记忆场所保护与开发的系统性整体规划设计,使大量游离于名录之外的乡村记忆场所得到应有的保护与开发。

  第二,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具有容纳性强、绿色环保、方便快捷等特点。农村网络和信息化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将为乡村记忆场所保护与开发提供最直接的一线数字信息和互联网技术支撑,将为我国丰富的乡村记忆场所提供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保护空间和开发平台。如通过数字技术建立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数字文物资源库”“数字博物馆”;通过网络化、数字化和信息化技术打造“O2O”线上线下的乡村记忆场所保护与开发新渠道,实现乡村记忆场所的“线下感知”与“线上体验”无缝连接,形成实体性场所载体加网络化场所载体的共生发展新趋势;通过开展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网络展览,大力宣传中华优秀农耕文化;通过支持“三农”题材优质网络文化内容创作,深入挖掘乡村记忆场所文化资源;通过以“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为抓手,推进文物数字资源进乡村。从而有效消减互联网给乡村记忆场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基础设施建设 载体 基因库 数据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