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指尖古艺织幸福


指尖古艺织幸福 ——西藏仁布县扎西顿珠夫妇的“亚德细褐”创新传承故事 本报记者 李鹏

  

  

  

  

  颁奖现场的扎西顿珠(右)。

  

  

  

  

  认真纺线的藏族妇女阿佳。

  不久前,第三届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大赛圆满落幕。近期本报特选取其中部分尤为生动鲜活的人物故事,敬飨广大读者。

  从“田秀才”到“乡村文创达人”,越来越多的乡人乡民正在以各式各样的特色文创事业焕活村居生活。这些就地取材的新点子、新思路不仅令流传久远的“老手艺”再一次迎来春天,也为乡村本身提示了别样的振兴之路。——编者

  荧光灯下,一身藏民族传统服饰的扎西顿珠显得格外精神抖擞。从参加全国选拔赛到入围决赛,扎西顿珠克服了最初的忐忑不安,初次参赛就获得第三届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大赛的一等奖。在决赛中,身着亚德细褐藏民族服饰的扎西顿珠夫妇以黑马之势一举夺魁,成了现场最靓丽的一道风景。这座小而精美的奖杯证明,扎西顿珠和他带来的西藏“亚德细褐”织布制衣事业已经从祖国西南边陲的偏僻小村登上了全国舞台的“C位”。

  手捧证书,扎西顿珠露出了激动的笑容:“这是对我们传统民族文化的认同,也是对亚德细褐技艺的认同,更坚定了我们创业的信心!”

  

  古老技艺 薪火相传

  在雅鲁藏布江南岸的高山峡谷之间,坐落着古朴的仁布县。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翻越崇山峻岭,驶过一片高寒草原,跃入眼中的正是一片世外桃源般的诗意景色——雪山环绕,牛羊悠闲,河溪潺潺,麦浪滚滚。仁布县的康雄乡不仅被当地人称为“酥油花之乡”,更因“亚德细褐”而闻名远近。

  什么是“亚德细褐”呢?

  “亚德”本意为高山上的村落,“褐”喻指衣服的颜色,“亚德细褐”既是一种独特的织布技法,也用来统称用这种技法织出的布料。

  “亚德细褐”在吐蕃时期就备受社会上层人士的喜爱,至今已有1200年的历史。“当时亚德细褐是专供僧侣和贵族阶层的,所有工序必须在贵族家里完成,不能私自在家织,”扎西顿珠的妻子南木珍回忆道:“听我姥姥说,新中国成立前她就经常被叫去为贵族家庭织布做衣,不仅必须随传随到,还完全没有工钱。”

  随着西藏和平解放,南木珍的姥姥也得到了自由。她终于可以在自己家里随心地编织亚德细褐了,既可以为自己而织,更可以为亲人而织。于是,姥姥传妈妈、妈妈传女儿,亚德细褐技艺成了南木珍家里的“传家宝”。“其实不光是我家,周边还有一些老手艺人。现在,随着我们建合作社、办公司,越来越多的人学会了亚德细褐技艺”。

  走进亚德细褐民族服饰公司的加工车间,只见宽阔的大厅整齐地摆放着30多台织布机,几名藏族阿佳盘坐在纺线机前专注地工作着。“这里是纺线区,这里是织布区,外边还有缝纫区、裁剪区……”指点着不同的区域,南木珍向来访的众人一一介绍着。参观过一道道工序之后,记者逐渐体会到了“亚德细褐”深受藏族同胞重视的原因所在:从羊毛收集,到纺线织布,再到裁剪成衣,全程皆为纯手工制作。与此同时,作为原料的羊毛产自当地特有的藏羊品种,纺出的毛线细韧柔软,织出的布料也就克服了羊毛布料常见的板硬缺点。扎西顿珠自豪地介绍说:“穿着亚德细褐,夏不出汗,冬季保暖。你看西藏僧人穿的僧袍,大多就是我们亚德细褐的。”

  

  指尖传承 焕发活力

  在乡亲们看来,南木珍和扎西顿珠的相遇正是一场天作之合。一个是织艺传承人,一个是技高胆大的裁缝,“亚德细褐”能够越做越好,离不开两人的共同努力。

  90后的扎西顿珠从10多岁时就开始在外闯荡。从给别人当学徒到自己开起服装店、自己做衣服,多年走南闯北的经验让他对民族服饰的传承与更新积攒了许多体会。“用亚德细褐技法,一块50厘米宽的布料要用纺线500多根。一套衣服从纺织、染色到成衣,大概要一个月的工期。这是民族传统文化和手工技艺的精华,不能变。”扎西顿珠这样思考着亚德细褐的发展方向:“既然如此,我们就需要在款式、在色彩搭配上与现代市场接轨。”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高山 草原 荧光 多渠道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