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指尖古艺织幸福

零零社区网友  2020-01-06  互联网

指尖古艺织幸福 ——西藏仁布县扎西顿珠夫妇的“亚德细褐”创新传承故事 本报记者 李鹏

  

  

  

  

  颁奖现场的扎西顿珠(右)。

  

  

  

  

  认真纺线的藏族妇女阿佳。

  不久前,第三届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大赛圆满落幕。近期本报特选取其中部分尤为生动鲜活的人物故事,敬飨广大读者。

  从“田秀才”到“乡村文创达人”,越来越多的乡人乡民正在以各式各样的特色文创事业焕活村居生活。这些就地取材的新点子、新思路不仅令流传久远的“老手艺”再一次迎来春天,也为乡村本身提示了别样的振兴之路。——编者

  荧光灯下,一身藏民族传统服饰的扎西顿珠显得格外精神抖擞。从参加全国选拔赛到入围决赛,扎西顿珠克服了最初的忐忑不安,初次参赛就获得第三届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大赛的一等奖。在决赛中,身着亚德细褐藏民族服饰的扎西顿珠夫妇以黑马之势一举夺魁,成了现场最靓丽的一道风景。这座小而精美的奖杯证明,扎西顿珠和他带来的西藏“亚德细褐”织布制衣事业已经从祖国西南边陲的偏僻小村登上了全国舞台的“C位”。

  手捧证书,扎西顿珠露出了激动的笑容:“这是对我们传统民族文化的认同,也是对亚德细褐技艺的认同,更坚定了我们创业的信心!”

  

  古老技艺 薪火相传

  在雅鲁藏布江南岸的高山峡谷之间,坐落着古朴的仁布县。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翻越崇山峻岭,驶过一片高寒草原,跃入眼中的正是一片世外桃源般的诗意景色——雪山环绕,牛羊悠闲,河溪潺潺,麦浪滚滚。仁布县的康雄乡不仅被当地人称为“酥油花之乡”,更因“亚德细褐”而闻名远近。

  什么是“亚德细褐”呢?

  “亚德”本意为高山上的村落,“褐”喻指衣服的颜色,“亚德细褐”既是一种独特的织布技法,也用来统称用这种技法织出的布料。

  “亚德细褐”在吐蕃时期就备受社会上层人士的喜爱,至今已有1200年的历史。“当时亚德细褐是专供僧侣和贵族阶层的,所有工序必须在贵族家里完成,不能私自在家织,”扎西顿珠的妻子南木珍回忆道:“听我姥姥说,新中国成立前她就经常被叫去为贵族家庭织布做衣,不仅必须随传随到,还完全没有工钱。”

  随着西藏和平解放,南木珍的姥姥也得到了自由。她终于可以在自己家里随心地编织亚德细褐了,既可以为自己而织,更可以为亲人而织。于是,姥姥传妈妈、妈妈传女儿,亚德细褐技艺成了南木珍家里的“传家宝”。“其实不光是我家,周边还有一些老手艺人。现在,随着我们建合作社、办公司,越来越多的人学会了亚德细褐技艺”。

  走进亚德细褐民族服饰公司的加工车间,只见宽阔的大厅整齐地摆放着30多台织布机,几名藏族阿佳盘坐在纺线机前专注地工作着。“这里是纺线区,这里是织布区,外边还有缝纫区、裁剪区……”指点着不同的区域,南木珍向来访的众人一一介绍着。参观过一道道工序之后,记者逐渐体会到了“亚德细褐”深受藏族同胞重视的原因所在:从羊毛收集,到纺线织布,再到裁剪成衣,全程皆为纯手工制作。与此同时,作为原料的羊毛产自当地特有的藏羊品种,纺出的毛线细韧柔软,织出的布料也就克服了羊毛布料常见的板硬缺点。扎西顿珠自豪地介绍说:“穿着亚德细褐,夏不出汗,冬季保暖。你看西藏僧人穿的僧袍,大多就是我们亚德细褐的。”

  

  指尖传承 焕发活力

  在乡亲们看来,南木珍和扎西顿珠的相遇正是一场天作之合。一个是织艺传承人,一个是技高胆大的裁缝,“亚德细褐”能够越做越好,离不开两人的共同努力。

  90后的扎西顿珠从10多岁时就开始在外闯荡。从给别人当学徒到自己开起服装店、自己做衣服,多年走南闯北的经验让他对民族服饰的传承与更新积攒了许多体会。“用亚德细褐技法,一块50厘米宽的布料要用纺线500多根。一套衣服从纺织、染色到成衣,大概要一个月的工期。这是民族传统文化和手工技艺的精华,不能变。”扎西顿珠这样思考着亚德细褐的发展方向:“既然如此,我们就需要在款式、在色彩搭配上与现代市场接轨。”

  扎西顿珠夫妇的创业路也并非一帆风顺。2013年,在合作社成立之初,村民们反应平平淡淡,仅招募到28名社员。种种困难并没有难倒这支新生的“生产队”:没资金购设备,大家就把自家的纺织机搬出来;没厂房搞生产,就暂时借用乡里的文化站;缺销路没市场,扎西顿珠便带头早出晚归寻找机遇。几年下来,产品销路越来越好,合作社的规模也越来越大。

  2018年5月,以原先的合作社为基础,西藏亚德细褐民族服装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在藏区,细褐市场需求量大,订单式销售居多。2019年年初的订单,我们到了8月份才做完。2019年的收入能比上年翻番。”扎西顿珠自信满满。

  

  高山村落 织就新路

  老手艺出了新花样,细褐也有了新的传承含义。

  “康雄乡古时就被称为亚德。这里交通不便、环境闭塞,连接318国道的桥路也直到2012年左右才修通。在那之前,人们之前出行都要绕道县城。”仁布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塔旦介绍道。扎西顿珠的亚德细褐产业,恰恰为与康雄处境类似的村镇指明了突破困局的方向。

  一业兴而业业兴。由于随着亚德细褐的需求不断增长,藏羊养殖业蓬勃发展,亚德细褐布料染色业也应运而生。专职布料染色的朗卓一家,一年就有近10万元的收入,现在更牵头办起了染色合作社:“我家走上致富路,离不开亚德细褐合作社的帮助。现在,我也有能力去回报社会、帮助更多的人!”在朗卓心里,个人致富和社会责任是密不可分的。

  在南木珍和扎西顿珠看来,亚德细褐织艺的今天既离不开技艺传承,更与文化思维层面的开拓创新目不可分。公司的产品展示厅里,出自扎西顿珠之手的新亚德细褐产品琳琅满目。藏袍、披肩、围巾、西服、皮包、衬衫,皆在浓厚的民族气息中融合着鲜明的流行元素。

  “从简单地卖布料、僧袍、藏服到现在的多品类商品序列,从作坊零售到线上线下齐发力,我们逐渐找到了多渠道、多市场、多人群的发展思路,”手拿几只精巧新颖又不失民族特色的女士挎包,扎西顿珠介绍着公司今后的机遇:“我们眼下正在拓展旅游产品市场,让亚德细褐再次成为康雄的文化标杆!”



http://farm.00-net.com/news/3/2020-01-06/341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