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创新财政支农机制破解脱贫攻坚投入难题


四川巴中市巴州区: 创新财政支农机制破解脱贫攻坚投入难题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地处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共有贫困人口85250人。近年来,巴州区紧扣脱贫攻坚主题,把聚合各类资金作为脱贫攻坚的引擎,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和引领作用,聚“零钱”为“整钱”,用“小钱”撬“大钱”,变“期钱”为“现钱”,以钱再生钱,为加快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保障。截至2016年底,全区共减贫43979人,贫困发生率下降3个百分点。

  集成式整合财政资金,提高使用效率

  巴州区着眼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的规模化和精准度,按照“党政统定项目、财政集中支付、乡镇主责实施、部门指导把关、专班专责监管、绩效综合评价”的思路,念好“统”字经,做好“钱”文章。出台《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管理办法》等文件,建立健全财政预算编制、项目投向、资金使用配套机制,采取开设专账专户、规范使用程序、严格审查监督等办法,对上级下达和本级安排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55项涉农资金进行全面整合。对中央、省级特定用途和按照规定不纳入统筹整合使用范围内的涉农资金,按原办法管理、原渠道下达、原用途使用;区级财政在保障职工工资、职能部门基本运转后,每年将不低于50%的当年新增财政资金纳入整合范围,确保财政专项扶贫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不低于30%。2016年,全区整合各类涉农资金28亿元,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其中,用于盘活农村宅基地存量、推进土地增减挂钩结余指标省内流转交易13.28亿元,发放农业产业扶持周转金2280万元,有效解决了“无钱安居”“无钱兴业”的燃眉之急。

  市场化促进金融创新,增强支农活力

  巴州区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综合运用激励奖补、风险分担、保证保险等多种政策,充分释放金融机构信贷增长空间,放大金融支农惠农效应。投入1.35亿元设立信贷支持农业产业发展基金、精准扶贫专项发展基金、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基金、贫困户住房建设(易地扶贫搬迁)贷款风险基金、土地流转保证保险基金等“五大基金”,按照决策、管理、运营“三分离”原则,确定专业机构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引导金融资本支持农业产业和农村实体发展。与农商银行、农业银行、邮储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按照基金总额的5-10倍放大贷款,解决金融助农增收大问题。落实农村产权评估和登记办法,无缝衔接产权交易服务体系,推动各类农村产权在当地能流转、在市场能交易、在银行能抵押。2016年,全区完成小额信贷评级授信并发放小额信贷5176万元,实现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等抵押贷款近3亿元,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贴息170余万元,新发展道地巴药11.4万亩,新建有机果蔬基地2万亩,新建优质粮油示范片6万亩,建成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18个、养殖单元170个。流转土地、园区务工、入股分红、保底返息等方式直接带动近1.1万贫困群众稳步增收、顺利脱贫。此外,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或联合社,举办农民资金互助社,满足农村资金多样化需求。挂牌成立的全市首家农村资金互助社,向贫困户免息贷款44.1万元,发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低息贷款490.8万元。

  规范性引导社会融资,提升参与效果

  为有效防止社会融资市场混乱、过度经营等问题,巴州区积极探索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本支农助农的有效方式,支持社会资金更多投向农村实体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领域。一方面,出台投融资体制改革实施意见,鼓励民间资本通过特许经营、合资合作、资产收购、参与改制等方式,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农村基础设施等公益性事业项目。采取购买服务、以奖代补、财政贴息等办法,引导和鼓励民间投资有序进入农业经营服务体系。2016年,巴州区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合作中心包装筛选的生态建设和水源保护、梁鼎公路等3个涉农项目,纳入财政部PPP项目储备库,预计可撬动社会资本40亿元。另一方面,落实财政、金融、税收、技术、土地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引导支持本地在外企业家、务工人员回乡创业,鼓励高校毕业生、科技人员、复转军人等自主创业。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入股共建”“一事一议”等办法,在方山雁等7个贫困村吸纳社会资本修建通村公路26.2公里,农业产业园区路350公里,整治和新建山坪塘76口,改善了2.7万亩农业基础设施条件。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基础设施建设 养殖小区 建立健全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