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山东农资的发展史



  其次是磷肥,从1956年济南裕兴化工厂建成磷肥装置,但未形成工业化生产。1959年改产钙镁磷肥获得成功,这是山东最早的磷肥企业。到1970年底全省发展到10多个厂,产量增加到2.09万吨。从1976年兴起“找矿、办矿、大搞磷肥”热,到1978年全省县办磷肥厂79处,社队办的小磷肥厂600多处。发展速度过快,多为土法上马,导致质次价高,滞销积压,亏损严重。因此1979年开始整顿,关闭了大多数不具备生产条件的小厂,经过整顿改造,到1990年已有磷肥厂60个,生产能力35.74万吨,年产量达到17.09万吨。
  再说到复混肥,从1982年兖州化肥厂建成生产复混肥装置并投产。到1985年全省投产和在建的复混肥厂已达到19个,但产量并不高。随后1986年省石油化工厅确定27个企业为复混肥生产定点厂,并建立了复混肥质量检测中心。到1990年全省已有27个复混肥企业,生产能力达37万吨,产量23.55万吨。
  最后是高浓度复合肥,山东省于70年代中期开始复合肥的探索试验,1985年进入工业化生产,1986年鲁北化工总厂建成投产了年产1万吨磷酸一铵生产装置,1989年利用国家化肥改造专项基金建成年产3万吨磷酸一铵的装置,到1990年年产能力共达9万吨。为了优化化肥产品结构,1990年建成年产15万吨硝酸磷肥的生产装置, 并着手在济宁兴建年产20万吨合成氨、48万吨尿素和60万吨磷酸二铵的大型复合肥料厂。
  由上述这些发展历程来看,化肥的生产技术逐步提升,并随着化肥的使用量逐年增加。在化肥施用量中氮肥比重下降,磷肥、复合肥比重上升,并逐步施用钾肥和微量元素化肥。1979年氮肥占化肥使用量的81.2%,磷肥占17.7%,钾肥占0.6%,复合肥占0.5%。1990年氮肥比重下降为65%,磷肥比重上升为22.5%,钾肥比重占1.6%,复合肥比重上升为10.9%。氮、磷、钾使用量的比例,1979年为1:0.22:0.007,1990年就已达到1:0.35:0.09。氮、磷、钾的配合比例逐步趋向合理,但受资源和生产品种的限制,以及农民施用习惯的影响,氮肥比例仍然偏高。

  山东农药发展离不开政府支持

  1947年山东省胶东解放区生产化学农药,农药时代就此拉开了帷幕。但当时因受战争影响,产量相当少,1949年只生产2.5吨。1952年和1956年就分别建立了张店农药厂和青岛农药厂,以生产氟化钠、硫酸铜等无机农药为主。随着时间的发展生产企业不断壮大,1960年农药企业就已发展到13个,产品达到15种,产量4204吨,已能生产有机氯农药。随后1973年农药企业发展到16个,产量突破万吨大关,品种增加到24种,以敌敌畏、乐果,对硫磷等有机磷农药为主;1976年后又投产了久效磷、杀暝松、倍硫磷、异丙磷、甲胺磷等有机磷杀虫剂新品种;到1978年农药产量已达到1.53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
  其次农药的储备与供应也是非常关键的。山东储备农药的原则是:上大下小,有备无患。
  储存地点适宜,便于调运。根据原则省里储备的农药,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动用。从1953年开始,农药就由国家统一收购,各省供销社系统代为经营,但社会需求量难以掌握。因而从1954年起改由农业部门委托供销社代营,盈亏由农业部门负担,供销社按销货量领取手续费。以后随着农民使用农药日渐习惯,农药作为商品经营条件已经成熟,于是国家决定从1958年起由供销社自营,自负盈亏。改革开放以后,农业部门的植保单位供应农民部分高效、低毒、微量农药,成为一条重要的辅助供应渠道。随之农药的使用量也有所变化。1975年以后科技水平逐步提高,高效、低毒、微量农药大量增加,各级农业植保部门积极开展服务活动,指导农民科学用药,用药量比1975年减少63%。
  到1990年底,全省有农药企业16个,年产量达到14449吨,在产的农药种类有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杀螨剂、杀线虫剂、杀鼠剂,粮食熏蒸剂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等8大类、36个品种。

  山东省是农用薄膜使用的领军者

  山东省从60年代中期就开始试用塑料薄膜代替玻璃温室育苗。最早的农用薄膜是从聚氯乙烯(PVC) 农膜开始的,但因PVC农膜的比重大(1.3左右),生产成本高,售价贵,所以就一直由比重小(0.9左右)透明度好,无毒无味,价格低的聚乙烯(PE)农膜所替代,随之成为农膜的主要品种。广泛用于育苗、蔬菜覆盖和包装,其具有良好的透光、保温性能。尤其是用于大田生产,覆盖栽培则更具有增温保墒、早熟增收的作用,经济效益显著提升,从而使用量也随之增长。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化肥 氮肥 磷肥 品种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