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秸秆肥料化利用方兴未艾


  7月23日,生态环境部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提出提升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的要求。秸秆作为重要的农业废弃物资源之一,如何进一步提升秸秆利用率,颇受关注。

  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秸秆总产生量及其可收集利用量分别达到10.4亿吨和9亿吨。其中,有相当数量的秸秆尚未利用,每年秸秆露天焚烧形势严峻,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对大气环境、交通安全构成一定威胁。近几年,相关主管部门从源头减量化、推动秸秆机械化还田、扶持秸秆肥料化利用、秸秆全量化利用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秸秆资源化利用,提升秸秆综合利用率。

  调种植结构 推动减量化

  推动秸秆减量,不少地方开始行动。

  减少秸秆产生量。《河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禁止露天焚烧的决定》经河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修订通过,自2018年8月1日起施行。此次修订的亮点之一是强化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修订新增了一条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推进建立农村绿色种植制度。在非粮食功能区,适当调减粮食种植面积,减少高秆作物、扩大矮秆作物面积。在地下水漏斗区,尽快建立耕地休耕制度。积极扩大粮改饲种植范围,发展青贮玉米。根据区域发展规划,在城郊、通道两侧和河湖湿地周边地区部分耕地,积极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湖(湿),从源头上减少秸秆产生量。

  秸秆就地就近利用。重庆市农业委员会一方面在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上做文章,调整粮经作物种植结构,努力把过去粮经作物面积由6∶4向4∶6方向调整,降低经济效益较低的作物播种面积,减少秸秆总产量;另一方面,大力发展草食牲畜,加快草食牲畜产业链建设,大力发展以优质肉牛、肉羊等为主的草食牲畜,推广秸秆养畜技术,实现秸秆就地就近饲料化利用。

  机械化还田力度大

  推动秸秆机械化还田。据统计,2017年,安徽省农作物秸秆可收集总量约为4831.48万吨,秸秆综合利用总量4217.71万吨,综合利用率87.30%,较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全年秸秆机械化还田量约2946.94万吨,占秸秆利用总量的69.87%,在皖北建设了秸秆机械化还田标准化示范基地42个。2017年,安徽签署协议的年农作物秸秆使用量超过1000吨的秸秆综合利用企业有375家,签订农作物秸秆收购利用协议483万吨。按照规定的奖补标准,安徽财政下达各地秸秆产业化利用奖补资金1.26亿元。对省级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现代环保产业示范园区,安徽财政将安排资金重点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贴息、园区秸秆利用企业产业化研发项目及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据悉,安徽下一步秸秆机械化还田工作的重点方向是:稳步推进秸秆机械化还田,将秸秆机械化还田与提高土地耕地质量相结合,将秸秆机械化还田和土壤深耕相结合,重点抓好完善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加强秸秆机械化还田示范基地建设、对秸秆还田及配套机具敞开补贴和培育秸秆机械化还田服务主体等工作。

  就地翻压回田。近年来,福建省农业厅在粮食主产县积极推动在水稻机收中将稻草粉碎就地翻压回田。2018年,福建农业厅将进一步扩大推广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采取及时灌水、适量施用氮肥与秸秆腐熟剂等方法,加快稻草腐熟,全省将实施稻田秸秆还田110万亩。

  突出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2017年陕西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其中,秸秆还田占77%,捡拾打捆或青贮饲料约占10%;栽培食用菌基料、生产有机肥或工业化用途所占比例约1%左右。近年来,陕西省农业厅制定了《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关于贯彻落实陕西省2017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的通知》等,并在西安、宝鸡、咸阳、渭南4市的8县开展以农用为主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加大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力度,推进秸秆能源化、饲料化和基料化利用。

  据悉,下一步,陕西省将以农用为主,突出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推行秸秆还田、全株青贮、有机肥添加、食用菌基质复配多渠道利用,建设一批秸秆全量化利用示范县,提高秸秆处理利用的区域统筹水平。构建政府、企业、农民三方利益联结机制,集成推广一批县域秸秆全量化利用模式。加快节水农业技术推广,集成推广深松深耕、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等保墒技术,加快推广喷灌、滴灌、水肥一体化等节水技术。在小麦、玉米主产区,大力推进秸秆还田。推广机械深耕精细化还田、秸秆快速腐熟、生物反应堆等技术,支持开展秸秆机械化粉碎、深耕和耙压等机械化还田作业,实施秸秆精细化就地还田利用。力争2018年陕西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资源化高效利用达20%;2020年综合利用率达93%以上,资源化高效利用达30%。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综合利用 处理 耕地 饲料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