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自2012年开始,氮肥市场就持续走低,产品价格一降再降,国内氮肥行业连续5年在困难中前行。尽管从2016年四季度开始市场价格回升,但行业运行困难的整体状况并未根本改变。中国氮肥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17年1~8月国内合成氨、尿素产量同比降低10%~15%;利润总额同比扭亏增盈,但自5月份起连续为负值,8月份当月亏损14.6亿元,已与去年同期相当,1~8月亏损面依然高达40.8%。以尿素为例,尽管产量同比降低,但产能依然过剩,加上表观消费量同比降低、原料成本上升、出口量同比大幅降低,大部分尿素企业的日子如履薄冰。
中国氮肥工业协会数据显示,1~8月统计氮肥企业250家,其中亏损企业102家。协会负责人在一次行业会议上表示,连续亏损已经让氮肥企业亏不起了。不过,在同样的产能过剩、成本上升、环保压力的大环境下,灵谷化工、鲁西化工、心连心、华鲁恒升、联盟化工等企业敢于创新,取得发展先机。
以专注专业著称的灵谷化工在获得规模效应突出、技术装备优越、财务负担轻、资源综合利用率高等明显优势后,企业依然采取稳健的发展战略,继续聚焦氮肥行业,将合成氨技术做精做深,这种做法值得学习。华鲁恒升创造的循环经济柔性多联产模式,不断完善原材料利用、“三废”利用和热能利用“三大网络”,对废料吃干榨净以降本增效,企业尿素产品成本比行业平均水平低10%以上。2016年尿素市场价格下降,在许多企业大幅亏损、被迫停产的情况下,华鲁恒升依然能保持可观的利润,是创新为企业赢得了生机。
业内人士认为,当前氮肥行业新旧动能转换正当其时,行业转型发展需要点燃创新的思维。记者认为,典型大氮肥企业在转型升级方面的创新实践、化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调研成果可为氮肥行业破局提供思路。
化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研小组在调研中了解到,湖北三宁、鲁西化工、沧州大化等企业果断淘汰落后产能,华鲁恒升、灵谷化工、心连心通过技术升级优化落后产能,从节能降耗中要到了效益;华昌化工、中原大化发挥优势拓展产业链,在“坚持氮肥,走出氮肥”中独辟蹊径;昊源化工、心连心等通过联合协作,对传统尿素改性增效,破解产品同质化瓶颈,提升产品竞争力。这些企业的做法值得借鉴。
破局路径一:
向落后产能开刀
从小氮肥起家的昊源化工目前已形成年产150万吨总氨、150万吨尿素、60万吨甲醇的庞大产能,成为由小氮肥向大氮肥发展的旗帜和标杆。面对肥料供给侧改革大潮,昊源化工确立了“优肥”“扩化”双措并举战略。其中,兴建阜阳煤基产业园和老厂区搬迁是昊源化工加快供给侧改革的引擎。“搬迁过去后,我们将全部采用最先进的技术,竞争实力至少要超过别的企业10~20年。”谈及昊源化工的供给侧改革,董事长凡殿才如此表示。
鲁西化工2010年实现了第三化肥厂全面转型;2016年,一厂、四厂、二厂全面停产。鲁西化工总经理焦延滨介绍了鲁西化工近年来新旧动能转换的经验,他表示,经过大力调整产品结构,公司化肥产品销售收入占比由最初的95%降到现在的20%以下,经过新旧动能转换,企业走出了一条“一体化、集约化、园区化、智能化”的创新发展之路,更是在淘汰落后产能中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
沧州大化关闭了沃原分公司年产55万吨尿素装置,这是公司应对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尿素装置成本较高、竞争力低下的具体举措。华昌化工通过原料结构调整、技术改造降低综合能耗,建设烟煤水煤浆气化装置,同时淘汰以无烟煤为原料的固定床气化炉。北方华锦在建的内蒙古年产80万吨尿素装置已停建,辽河化肥年产50万吨尿素装置已停产。晋煤中能计划新上一套60万吨的航天炉,淘汰落后的固定床装置。
被称为氮肥产业旗帜的灵谷化工已淘汰所有的固定床气化装置。湖北三宁近年来共关停4个产能过剩项目,还淘汰了碳铵、普钙等产品,以及年产能12万吨合成氨、30万吨硫铁矿制酸等落后低效装置。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2/2017-11-28/304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