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农产品贸易格局之忧


网04月30日讯

  目前国际农产品供需总体基本平衡,但区域性短缺和粮食不安全问题突出,粮食危机的风险依然存在。发达国家粮食生产过剩,发展中国家供应不足,全球仍有8.42亿饥饿和营养不良人口。年度间粮食供需平衡也不稳定,20世纪70年代初和90年代初两次世界性粮食危机已经警示,粮食危机的威胁始终没有根除。

  研究结果表明,既存的世界粮食和农产品分配与贸易体系,还不能解决地区不平衡问题,不能解决世界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保障难题。

  发展中国家粮食风险待解

  相对有购买力的有效需求而言,国际农产品市场供给充裕,曾在相当时期内呈现供过于求的状况。尽管世界上存在大量贫困和营养不良人口,但由于缺乏必要的购买能力,其对农产品的需求不能转化为有效的市场需求,国际农产品市场在相当时期内总体呈现供过于求的状况,剩余农产品处理和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过低一直是国际社会面临的一大难题。

  根据联合国贸发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全球8亿人皆与过剩农产品并存,长期以来全球主要农产品实际价格水平呈下降趋势,直到近几年才因生物质能源发展开始波动走高。近十年,全球谷物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全球谷物库存水平始终保持在粮食安全警戒线以上。

  国际市场上主要农产品贸易量在生产总量中占比有限,农产品基本供给能力主要依靠国内生产来保障。全球谷物贸易占产量的比重比较低,2001年-2012年基本上保持在12%-13.5%左右的水平。相对而言,大豆、棉花和食糖等非粮食作物的贸易自由化程度较高,2013/14年度全球大豆、棉花和食糖的贸易量占产量的比重分别为38%、33%和34%。这说明,从世界范围看,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供给主要依靠各国国内生产,贸易仅对全球粮食供给总量的不足15%起作用。

  国际农产品市场供给集中度高,大宗农产品贸易主要被少数跨国公司掌控,具有准垄断性。

  2011年全球80.9%的大米出口来自泰国、越南、印度、巴基斯坦和美国,58.7%的小麦出口来自美国、法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65%的玉米和85.8%的大豆出口来自美国、巴西、阿根廷。棉花、食糖、羊毛的出口市场集中度也比较高,70%-80%的出口集中在前五大出口国。这使得主要出口国对国际市场拥有很强的掌控能力。全球大宗农产品贸易还具有准垄断特性,80%的粮食贸易和其他大宗农产品贸易被ADM、邦吉、嘉吉、路易达孚四大跨国粮商所垄断。

  受气候变化、生物质能源以及农产品资本化影响,国际农产品市场呈现不确定性、风险性加剧的态势。

  灾害流行病学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01年-2010年各国报告的自然灾害数量比前十年增加了26%,其中极端天气增加228%、洪涝灾害增加71%,这大大增加了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生物质能源发展大幅增加了对农产品非传统需求,增强了农产品市场与能源市场的互动。而资本的大量进出农产品市场,进一步加剧了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2008年下半年至2012年6月国际粮价已出现三次大起大落。波动幅度之大、周期之短,历史罕见。

  用于生物质能源的农产品消费有较大弹性,国际农产品市场供给仍有增长潜力。

  目前,全球大约12%的玉米、12%的植物油和17%的甘蔗被用于生产液态生物燃料,生产的生物能源仅占全球交通燃油的2.7%。目前,生物质能源对保障能源安全作用有限,主要国家发展一代生物质能源的目的更主要在于消耗过剩产能、拉高农产品价格,这部分农产品消费具有很大的弹性,在适当的市场条件下可调整出来用于传统消费。目前,许多国家还在实施限产和休耕政策,若农产品有效需求增加而导致价格上升,这些国家的生产潜力可得以释放。就世界农业发展可用的后备耕地和水资源而言,全球有40亿公顷的可开垦耕地,是全球现有16亿公顷耕地面积的2.5倍。即使考虑环境保护、社会经济等制约因素,全球仍有相当数量的宜开垦土地,仅巴西和阿根廷就有3亿多公顷的耕地潜力。

  未来全球粮食需求增长速度将加快,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风险加大。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从2010年的69亿增至91亿,增长34%,届时全球70%的人口将住在城市。联合国粮农组织《2050年如何养活世界》报告分析,城镇化势必带来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的变化,谷物直接消费下降,而果蔬、肉类、乳制品和鱼类消费将增加,最终导致粮食需求的增长。报告预测,到2050年世界人均能量消耗将达到3050卡路里,比2003年-2005年能量消耗水平增长10%。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粮食 大豆 生物质能 土地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