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马铃薯环腐病的防治


枯斑型多在植株基部复叶的顶上先发病,叶尖和叶缘及叶脉呈绿色,叶肉为黄绿或灰绿色,具明显斑驳,且叶尖干枯或向内纵卷,病情向上扩展,致全株枯死。

萎蔫型初期则从顶端复叶开始萎蔫,叶缘稍内卷,似缺水状,病情向下扩展,全株叶片开始褪绿,内卷下垂,终致植株倒伏枯死。

块茎发病切开可见维管束变为乳黄色至黑褐色,皮层内现环形或弧形坏死部。

□王延明

马铃薯环腐病属细菌性病害,可全株侵染,地上部染病分枯斑和萎蔫两种类型。

病原

Clavibacter michiganense subsp. sepedonicum(Spieckermann · Kotthoff)Davi6、Gillaspie、Vidaver and Harris,异名Corynebacterium sepedonicum(Spieck.· Kotthoff)Skap-tason · Burkholder,称密执安棒杆菌马铃薯环腐致病变种或称环腐棒杆菌,属细菌。菌体短杆状,无鞭毛,单生或偶尔成双,不形成荚膜及芽孢,好气性,革兰氏染色阳性。

传播途径

环腐病菌在种薯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来源。病菌也可以在盛放种薯的容器上长期成活,成为薯块感染的一个来源。病菌主要靠切刀传播。据试验,切一刀,病薯可传染24~28个健薯。经伤口侵入,不能从气孔、皮孔、水孔侵入,受到损伤的健薯只有在维管束部分接触到病菌才能感染。昆虫、水流在病害传播中的作用不大。病薯播种后,病菌在块茎组织内繁殖到一定的数量后,部分芽眼腐烂不能发芽。出土的病芽中,病菌沿维管束上下扩展,引起地上部植株发病。马铃薯生长后期,病菌可沿茎部维管束经由匍匐茎侵入新生的块茎。感病块茎作种薯时又成为下一季或下一年的侵染来源。

环腐病菌在土壤中存活时间很短,但在土壤中残留的病薯或病残体内可存活很长时间,甚至可以越冬,但第二年或下一季其再侵染的作用不大。收获期是此病的重要传播时期,病薯和健薯可以接触传染。在收获、运输和入窖过程中有很多传染机会。影响环腐病流行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温度,病害发展最适土壤温度19~23℃,超过31℃病害发展受到抑制,低于16℃症状出现推迟。一般来说,温暖干燥的天气有利于病害发展。贮藏期温度对病害也有影响,在温度20℃上下贮藏比低温1~3℃贮藏发病率高得多。播种早发病重,收获早则病薯率低。病害的轻重还取决于生育期的长短,夏播和二季作一般病轻。

防治方案

与非茄科蔬菜轮作两年以上;选择抗病品种进行栽培,选择透气性较好的土壤进行种植,合理密植。结合中耕松土,及时拔除病株,携出田外集中处理,病穴处撒生石灰消毒。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并集中销毁。

种薯处理

播前淘汰病薯,先把种薯放在室内堆放5~6天晾种,不断剔除烂薯,使田间环腐病大为减少;也可以用72%的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拌种,用药量为100千克种薯拌药210克;切刀应用75%酒精消毒,切块后的种薯用新植霉素5000倍液或47%春雷·氧氯化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泡30分钟,或用50毫克/千克硫酸铜稀释液浸泡10分钟。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马铃薯 传播 侵染 枯斑
上一篇 : 读者服务台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