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马铃薯黑痣病防治攻略


□任凤阳

马铃薯黑痣病又称“黑色粗皮病、茎溃疡病”,是重要的土传真菌性病害。主要表现为在马铃薯表皮上形成黑色或暗褐色的斑块,即黑痣病菌核。

早在1858年,Kuhn对此病就有报道。随着马铃薯在内蒙古西部地区、辽宁与河北毗邻的建平县、河北西北部地区、甘肃陇西地区、宁夏固原地区种植面积扩大,许多马铃薯种植区倒茬变得很困难,马铃薯种植区黑痣病日趋加重,且发病较为普遍,一般可造成马铃薯减产15%左右,个别年份甚至全田毁灭,严重影响马铃薯的产量与品质,阻碍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本文以期让读者更好地认识和了解黑痣病,熟悉并掌握该病的防治方法。

病原

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菌核初白色,后变为褐色,大小0.5~5毫米。最低生长温度为4℃,最适为23℃,最高为32~33℃,34℃时停止生长。菌核形成的最适温度23~28℃。分枝处大多有缢缩,并在附近生有一隔膜,新分枝菌丝逐渐变为褐色,变粗短后纠结成菌核。

发病症状与危害

黑痣病可危害马铃薯的幼芽、茎基部及块茎。芽块播种到田里出芽后,幼芽顶部出现褐色病斑,使生长点坏死,不再继续生长。因输导组织受阻,其叶片则逐渐枯黄卷曲,植株易倒死亡,此时常在土表部位再生气根,产出黄豆大的气生块茎。地下块茎发病多以芽眼为中心,生成褐色病斑,影响出苗率,造成苗不全、不齐、细弱等现象。

在苗期主要感染地下茎,出现指印形状或环剥的褐色病斑,地上植株矮小和顶部丛生;严重时可造成植株立枯、顶端萎蔫。茎秆上发病先在近地面处产生红褐色长形病斑,后渐扩大,茎基全周变黑表皮腐烂。病原物的有性阶段发生在近地表的地上茎的表面,往往产生灰白色菌丝层,其上形成担孢子;茎表面呈粉状,容易被擦掉,粉状下面的茎组织正常。匍匐茎感病,为淡红褐色病斑,匍匐茎顶端不再膨大,不能形成薯块;感病轻者可长成薯块,但非常小。也可引起匍匐茎乱长,影响结薯,或结薯畸形。受侵染的植株,根量减少,形成稀少的根条。成熟的块茎感病时,在其表面形成大小形状不规则的、坚硬的、土壤颗粒状的黑褐色或暗褐色的菌核,不易冲洗掉,而菌核下边的组织完好,也有的块茎因受侵染而造成破裂、锈斑以及末端坏死、薯块龟裂、变绿、畸形等现象。

传播途径与条件

黑痣病菌以菌核在块茎上或土壤里越冬,或以菌丝体在土壤里的植株残体上越冬。第二年春季马铃薯播种后,当温度、湿度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侵入马铃薯的幼芽、幼苗,并迅速在植株体内扩展。伤口侵入更易造成植株发病,从芽条基部产生的侧枝也可被病菌侵染。在生长季节又可侵入根、地下茎、匍匐茎、块茎。带病种薯是第二年初侵染的主要来源,也是远距离传播的最主要途径。一般混杂品种发病重,新品种和种性纯度高的发病轻;山区发病重,平川水地发病轻。种薯带菌是重要菌源,连作或很少轮作的土地,丝核菌的存活数量会加大,重茬地往往发病较重。总之,从黑痣病发生较重地块留下的种薯会引起较重的黑痣病。低温潮湿的环境利于该病的发生,最适宜该病害发展的土壤温度为18℃,病害的发展会随着温度的提高而减少。但马铃薯结薯后土壤湿度过大,特别是排水不良,便会加重新薯块上的菌核(黑痣)形成。

防治方法

由于黑痣病具有土传病害和种传病害的特点,防治上难度较大,必须采取综合防控策略。

农业措施:

选用无病种薯,培育无病壮苗,建立无病留种田。由于菌核能长期在土壤中越冬存活,可将马铃薯与玉米、大白菜、胡萝卜、圆白菜和禾本科作物倒茬,来降低土壤中的病菌数量,实行3年以上轮作制,避免迎重茬。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马铃薯 侵染 生物防治 坏死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