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一田多收 四季有产


广东惠州市惠城区依托产业园创建做强水稻、梅菜主导产业

一田多收 四季有产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常力强

  

  

  一田多收 四季有产

  

  当地农民在采收梅菜。 资料图

  

  编者按:科学合理利用耕地资源,有利于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和水平,促进粮食生产能力可持续增长。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的惠州市惠城区立足稀缺耕地资源,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探索示范立体种养和稻菜轮作,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提高土地利用率,使稻田亩产值翻番达万元。

  丘陵和山地此起彼伏。虽然创建范围涉及3个镇(街道)73个村,总面积有623平方公里,可是在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基本农田只有12.7万亩,其中水田面积8.87万亩。

  在这稀缺而有限的耕地上,惠城区近两年来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立足水稻、梅菜主导产业,牢牢把握“保障粮食安全”这一中心,围绕“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这一战略,大力示范推广优良品种以及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种植,走出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实现稻田亩产值翻番,园区总产值大幅增长。通过以点带面,产业园正引领全市优质稻向生态绿色、优质高效、现代精品方向发展。

  

  立体种养

  打破稻田产值“天花板”

  一块块稻田犹如一幅绿色的画卷,稻穗在微风中摇摆,成群的鸭子在田间戏水……视频中,示范立体种养的稻田和田埂上种植的香蕉、番石榴、百香果,以及坡边的香根草相映成趣。

  “产业园创建初期,主导产业产值只有10多亿元,总产值不足20亿元。在基础较弱、规模较小、耕地有限的现实情况下,我们把提高稻田附加值作为产业发展的一个主要突破方向。”惠城区现代农业示范区服务中心主任、产业园创建具体负责人张玉臣说,为了打破稻田产值天花板,产业园依托园区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成功探索出了稻渔共作、稻虾共作、稻鸭共作等立体种养模式。

  在水口街道万卢村海纳农业水稻种植基地,稻田边上建成标准化的环田养殖沟,用于养殖鱼虾和鸭子。稻田外围的田埂上建有蔬果观赏采摘带,种上了观赏花木和果树。远处的坡边则种了香根草,用于除虫、护坡。这就是产业园探索创立“稻—渔—花(果)”三位一体化稻田立体特色种养模式。

  在这一模式下,农民种植水稻后会在田里养鸭子。鸭子在稻田里游来游去,不但能增强稻田里水的流动性,还能吃掉稻杂草以及福寿螺等水稻的天敌,排泄物可以肥田,促进水稻生长。除了养鸭子,产业园还试验在稻田里还投放了鱼、蛙、鳖、小龙虾等动物。这些动物改善了田里的水质和土壤,而水稻又为它们生长提供了丰富的天然饵料和良好的栖息条件,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使水稻和养殖生物双丰收,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

  “这种生态链养殖模式形成互利、良性的生态循环,能产出高品质的水稻和养殖品,产生显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海纳农业公司副总经理蒋耀智说。

  对于立体种养,蒋耀智算了一笔账,稻鸭共作每亩设计20只鸭子,产700斤稻谷,按两季稻谷两批鸭子算,年综合亩产值在7000元左右。稻鱼共作每亩产700斤稻谷,养鱼每年持续收获达到300斤,年综合亩产值在1万元以上。稻鳖共作设计的是每亩100只鳖,产700斤稻谷,每年鳖一批,水稻两季亩产值可达1.3万元左右。

  

  稻菜轮作

  让有限耕地发挥最大效用

  寒潮来袭,冬日农田里仍是一片郁郁葱葱。经过三个月的生长,齐膝的梅菜一片丰收,迎来采收季。

  在通过立体种养从空间上追求稻田产值提升的同时,惠城区产业园为了更好利用土地资源和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还探索出“稻—稻—菜”多种复种多熟生态农业模式,延长土地的产出时间。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水稻 轮作 蔬菜 稻谷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