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吕海波
“两会”期间,三十多年专注于杂交谷子研究的赵治海代表再次为旱作农业发声,这次他建议修改《粮食法》(草案),支持抗旱作物为国家粮食安全出力。
他认为,中国目前保证粮食安全主要依靠玉米、小麦、水稻,但这三大主粮在高产基础上再要求高产,难度大、投入高,存在很多问题。一是过度的化肥投入。2010年中国化肥使用总量占世界的35%,是美国和印度的总和,亩均化肥使用量达21.2公斤,远高于8公斤的世界平均水平。化肥用量增加但综合效益递减,同时造成过度的碳排放和环境污染;二是水资源尤其是地下水资源超采,有些地方的地下水资源已经过度开采。“如果不扭转这种状况,中国的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将面临巨大挑战。”赵治海说。
赵治海认为,以前中国迫于粮食增产的压力,杂交水稻和玉米对粮食安全贡献很大。但必须承认,我们为了保证粮食安全造成了水资源的过度开发。为了粮食生产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在粮食总产不变或者增产的前提下,国家当前应该及时鼓励支持不用灌溉的粮食作物品种和节水技术研究及应用,代替灌溉农业的粮食产量。
从减少化肥用量和地下水保护等角度来看,谷子等抗旱作物在化肥和水资源投入产出比上的优势正在显现。据赵治海介绍,抗旱节水粮食作物在国家粮食增产上能起到用最少的投入增产最多粮食的作用。他提供的研究数据显示:“张杂谷”杂交谷子,在年降水400毫米地区,不用灌溉,亩产可以达到国家粮食平均产量水平400~600公斤,比旱地平均粮食作物增产100~200公斤。如果杂交谷子种植2亿亩,我们就可以增产粮食200亿公斤。
“张杂谷”的研究成果只是旱作农业研究例子之一。赵治海表示,现在杂交谷子已经在中国北方14个省市种植,“种子生产、农民种植和增产粮食效果都没问题。”
”最大的问题是政策支持。”赵治海说,由于目前没有优先支持旱作粮食发展的法律规定,像谷子这种小杂粮面积主要受市场调节,规模很难快速发展起来,难以为国家旱地粮食增产做贡献。他认为,国家应从充分发挥占耕地面积一半的旱地在粮食生产中应有的作用出发,从立法上鼓励支持旱地粮食增产技术研究和推广。
2012年2月中国首部《粮食法(征求
意见稿)》公布,赵志海发现,意见稿没有鼓励旱地粮食生产的内容。为此,今年两会上,赵治海建议修改《粮食法》草案:一是在第一章总则中增加一条:国家鼓励和支持非灌溉粮食作物品种及技术研究,提高非灌溉粮食作物生产技术水平,推广先进的非灌溉粮食作物技术。二是修改第二章第十条,把“国家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水资源管理制度”改为“国家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水资源管理制度,逐步减少利用地下水生产粮食。”
“我连续6年向全国人大提出支持旱作农业的建议、议案,以后也不会断!”赵治海说。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2/2014-03-14/302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