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同海
□采访人归晓谦
柴同海,1957年2月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据了解,他在上大学前担任生产队长职务期间,目睹了众多农民因缺乏科学技术导致农业生产水平低、生活贫困的例子。自此他下定决心,要用丰富的知识和双手,让更多的农民过上丰收的日子。1982年7月,柴同海从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毕业后,开始埋头田间一线,专心为农民讲解各种农化知识,风风雨雨已30载有余。
为了服务更多的农民,柴同海牺牲了很多休息时间。多年来,他深入全国各地,培训“小麦、夏玉米、棉花、西红柿、葡萄、苹果、西葫芦、土豆科学种植、病虫草害防治和科学施肥技术”多达1000多场次,服务的农民有10多万人。由于讲课场次多,高频率的讲话让柴同海患上了慢性咽炎,虽然打过针、吃过药,但这顽疾却始终没能治好。“做农技培训真的很辛苦,但一想到我所做的事是农民最需要的事,再多的苦、累也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柴同海笑着对记者说。
受到农民文化水平低、农技知识差的客观影响,培训项目可谓困难重重。为了更好地服务这些群体,帮助其理解、消化培训知识,柴同海将自己多年来积累的科学种田经验、拍摄的病虫草害和农业生产事故等数码图片均以PPT的形式展现在授课现场。图文并茂的授课方式,不但提升了培训效果,农民听起来也更加精神集中。与此同时,为了加快农业科技普及速度,提高普及效果,柴同海还积极将其服务田间一线的经验归纳总结,撰写了多篇栽培技术规范、稿件,通过各种报刊、电视等手段向社会传播。“搞农技培训、服务,只要农民从中获益,再苦再累也感到值得。”
2012年夏天,河北南部处于苗前期的玉米产区发生了
严重的苗枯病。苗黄瘦、矮小,边缘呈枯焦状,继而自下而上逐渐干枯,在田间成条状、片状分布,尤其在地势低洼积存雨水处受害症状最为严重。柴同海得知这种情况后,以最快的速度驱车百里赶到田间考察。他用铁锹将受害玉米苗连根挖出,发现种子根毛减少,部分根系已经开始变为黑褐色,认定这就是苗枯病。由于这种病在当地甚少发生,症状与缺失氮肥也极为相似,因此当地农民对柴同海的诊断并不信任,有的甚至口出恶言,说他是伪专家。柴同海虽然心里特别委屈,但他知道问题再不解决,玉米地即将面临大幅度减产。于是他一遍遍地找到农民,苦口婆心地用照片为农民讲解两种病情在植物上的不同特征,并随身携带专家凭证以
证明其专业性。这份坚持终于说服了农民。通过一系列的补救措施,玉米地不但没有减产,还打出了1200斤的好产量,农民笑了,柴同海也笑了。
从业30年,柴同海得到的荣誉数不胜数,可他从不以此为骄傲。“播撒爱心,收获快乐!在追求中奉献,在奉献中提升。”这是他常说的一句话。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2/2013-02-08/301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