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王爱娥
1月18日,首届“中国农药论坛暨国家农药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会议在南开大学隆重召开,300多名专家学者欢聚一堂,来自美、日、德的著名农药专家介绍了国际农药科技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大会还有另一项特殊内容,庆贺中国著名有机化学家、农药化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开大学教授李正名先生的80华诞。
50多年来,李正名先后从事杂原子化学、天然生物调控物质、有机杂环化学、有机立体化学以及新农药创制与开发研究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取得一批卓越的科研成果。他先后承担有关农药科技的国家“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六五”到“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由于在中国农药从仿制到创制的发展过程中作出突出贡献,他得到国内外专家的尊敬。他告诉记者,要继续发挥余热,和大家一起为祖国的科技事业添砖加瓦,一起见证几代人强国之梦的实现。
小麦是当家粮食作物,小麦锈病一直是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主要病害,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从国外进口了一种优良的专用杀菌剂,因进口价格昂贵,不能保证国内农业生产需要。为此,1983年原化工部组织国内单位共同攻关国家“六五”重点科技项目,李正名在此项目中负责小试攻关组,并成为全国联合攻关组负责人之一。经过四年多的努力,在上海、南京有关单位的密切协助下,共同解决了关键技术难点,终获成功。此攻关技术曾被国内多家农药企业采用,此成果先后荣获化工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1年)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3年)。
为了研究开发更多适合中国国情的高效低毒无公害新农药品种,首先要解决具有高生物活性物质的筛选及筛选模型等问题。国家在“八五”科技攻关中列入了“药用化合物的初筛及计算机辅助系统研究”项目,李正名负责“新化合物农用活性筛选专项”,组织队伍新建和完善了29种筛选模型,组织全国高校和科研单位对1589种新结构进行菌、虫、草和植物激素等生物对象的筛选,完成近3万药次筛选,并筛选出先导化合物克菌壮、H-9201、NT-39、γ-取代丙烯菊酯、双灭锡等活性结构。这些成果曾代表化工部出席全国“八五”科技攻关成果展览会,获得同行好评。
1980年世界除草剂份额占到农药销售额的41%,而国内除草剂用量一直很小,1990年除草剂仅占农药销售额的2.1%。但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农民大规模向城市流动,参与农业生产的人数大幅减少,另一方面,现代化农业生产对除草剂的需求不断扩大。然而,当时国内使用的都是进口除草剂品种。李正名观察到这一点后,逐步放弃了昆虫信息素研究方向,把目光投向一个新领域———绿色超高效除草剂的创新研究。
自1990年开始,李正名课题组开始系统研究绿色超高效磺酰脲类除草剂。课题组利用与国外不同的优化策略,对嘧啶环上的取代基进行结构优化,并进行系统的除草活性测定。该组设计合成近900个新型磺酰脲类化合物,首次发现一些含单取代嘧啶环的磺酰脲分子同样具有超高效除草活性,从实践中建立了磺酰脲类化合物活性三要素理论,修正和发展了国际上公认的磺酰脲构效关系理论,先后发现单嘧磺隆、单嘧磺酯等五个具有超高效除草活性单取代嘧啶环的新磺酰脲化合物,其中单嘧磺隆经过长期的开发研究,已成为国内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制除草剂,填补了中国谷田专用除草剂的长期空白,达到了国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
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开发研究与产业化紧密结合,李正名院士牵头建立了产业化基地,经常亲自下到田间实地考察,共同完成了从基础研究到产品开发、从中试到产业化的全过程。在该项目中李正名课题组共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项、授权6项,并获得200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2/2011-02-22/297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