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钾肥施用要“精细化”


□本报记者 张桂敏

2009年,中国粮食生产实现了连续六年增产,但中国的粮食安全丝毫不能放松。今年国家将启动新增500亿千克粮食规划,要最终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从多个方面提高农业的科技水平和生产效率。钾肥作为肥料“三要素”之一,它的合理施用是粮食作物高产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但是目前在粮食作物高产施肥中,有关钾肥的施用技术指导还不够细化,针对性也不强,导致钾肥施用效率未充分体现,无形中增加了农民的投入。眼下正逢春播施肥季节,面对粮食作物争创高产这个目标,如何使钾肥施用达到高效问题,中国农业大学曹一平教授提出:钾肥施用要“精细化”,可以从六个方面提高钾肥使用效率。

注意气候与环境的影响

曹教授说,作物吸收利用土壤中有效钾的数量,受到环境因素的重要影响。干旱、低温、土壤紧实通气不良、土壤酸碱性质不同等条件都会降低钾的有效性,从而增加作物对钾的需求量。例如在低温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种植争创高产粮食作物时,既使有效钾不太缺的土壤上,通过种肥或追施适量钾肥(3~5千克氧化钾/亩)仍可获得增产效益。另外,在早春播种时节,气候较湿冷,增施钾肥对提高作物苗期的抗性很有帮助。

少耕和免耕会降低钾的有效性

据曹教授介绍,免耕是近年来推广的新型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变革传统耕作制度、增效增收和环境改善的一条新路子。但免耕和少耕会使表土保持紧实而通气差,覆盖使土壤温度下降,由于不能耕翻和开沟施用钾肥,只能在农田表面施钾,造成施钾位置不当等。因此,在少耕和免耕的情况下,增施钾肥有重要的作用,可以消除因免耕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注意氮磷肥的施用水平不同对施钾效果的影响

曹教授说,要实现精细施钾,氮磷钾的平衡施用很重要,它们之间是相互促进和制约的关系。以冬小麦长期定位试验为例:在缺磷土壤上,仅增加氮肥用量并不能增加作物施钾肥后的吸钾量,只有在配合施氮施磷的平衡施肥条件下,增施钾肥才能增加小麦对钾的吸收。

种植密度对需钾量有影响

大量试验证明,杂交玉米可以增加密度而使产量得到大幅度增加,同时吸钾量也明显提高。曹教授强调,在种植密度增加时,如不相应增施钾肥或提高土壤钾的有效性,则作物因吸钾增多,产量可能反而下降或达不到理想水平。但是增施钾肥5~6千克/亩后,产量不降反而有所提高,尤其在有效钾含量不高并有灌溉条件的土壤。所以在对玉米和大豆推荐施肥时,为了适应较高的密度和产量水平,建议增加密度的同时,施钾量比常规量要适当增加。

目标作物产量变化的影响

在产量水平显著增加的情况下,有效钾的供应也必须相应增加才可以补偿钾的大量吸收。曹教授以玉米长期定位试验为例作了说明:当产量增加10%~20%时,吸钾量也出现了相应的增加。一般来讲,作物要获得更高产量,体内就需要高浓度的钾及其他营养元素。适当提高作物组织含钾量才能保持稳定高产和苗齐苗壮,使其生长顺利,渡过胁迫期,如苗期的寒、旱、热等。在集约化农业种植高产作物时,要有足量钾才能满足需要。有的土壤速效钾不够,即使缓效钾释放出有效钾也供不应求,因此要考虑高产田增施钾肥。所以在以产量目标作为推荐施钾的主要依据时,应该注意当土壤有效钾的测定值低于理想或最佳值时,增施钾肥是保证增产的必要措施;而且,即使在土壤有效钾测定值处于一般水平时,增施适量钾肥也有良好的效果。但是,钾肥的施用方法是与施钾数量相关联的。在少量时,施肥方法以种肥和追肥为宜。在施钾量大于5千克/亩时,可作基肥施用而且要条施,不采用撒施的方法。

要优化钾肥施用位置

最后曹教授提醒,土壤中有效钾通过质流和扩散迁移到作物根系表面才被吸收。一般通过质流方式运输的钾远不能满足作物的需求,而扩散才是钾的主要运输方式。土壤中影响钾扩散的因素有水分含量、温度、粘粒含量和钾的浓度等。一般由作物吸收钾所产生的扩散距离是很窄的。关于钾离子扩散的范围,一年生作物的根际钾扩散的距离约1~4毫米内。因此,4毫米外的钾即使是可利用的离子形态,但因为没有处在可利用的位置上,是无效的。钾扩散到根际的数量多少,既取决于钾的浓度,又取决于根表总面积。前者可以通过施钾肥进行调节,而后者因作物种类不同而异。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钾肥 粮食作物 施肥 免耕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