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畜牧养殖信息新闻

荸荠枯萎病的识别与综防


  荸荠基腐病,又称枯萎病,荸荠瘟,农民称之为“死蔸”“边枯病”,是荸荠的一种毁灭性病害。整个生长季节均可发病,以9月中旬至10月上旬为盛发期,枯死株率达20%~30%,严重田块可达80%以上。一旦田间表现死蔸或边枯,要在发病前期,或刚有个别发生时迅速用药,控制发病中心,否则难以控制,目前尚未有较好的化学药剂,关键是前期做好综合防治。

  发病症状

  该病在地上部分枯死症状表现有两种:一是在秧苗期至8月份以前的大田中,先是部分叶状茎黄枯,形成整丛黄枯,俗称“整棵死”。二是到9月份气温降低,有利于病害发展,为病情盛发期,地下茎基很快腐烂,地上部分表现为失水青枯,俗称“青枯死”,后期造成倒伏腐烂。

  该病的典型症状是:荸荠病茎基部软腐,茎基(近根处)维管束变褐坏死(正常株茎基为白色),匍匐茎维管束亦变褐坏死,较正常匍匐茎细小,地上失水的叶状茎枯黄,易拔起,嗅之有一种水稻蔸沤烂的气味,稍刺鼻,农民俗称“死蔸”。

  一般从一蔸的少数叶状茎上表现症状,农民俗称“半边枯”,并向整株发展,然后整株枯死,最后迅速蔓延至整田,造成毁灭性损失。根及茎部发病呈灰黑色至黑褐色湿腐。田间缺水时,枯死株基部布满粉红色黏稠物,即病菌分生孢子座和分生孢子,发黑腐烂的茎基保湿一夜,其上长出白色霉状物。

  田间有发病中心,球茎受害,荠肉变黄褐色至红褐色干腐。

  发病规律及传播途径

  病菌生长发育适宜的温度为10℃~35℃,pH值3~13。菌丝生长最适温度20℃~25℃、pH值7~8;产孢最适温度25℃~30℃、pH值6;孢子萌发最适温度25℃、pH值7~9,致死温度55℃。病菌以菌丝潜伏在荸荠球茎上越冬,并可随球茎作远距离传播。病菌从荸荠茎基部、根部伤口侵入,引起茎基发黑、腐烂,植株生长衰弱、矮化变黄,如缺肥状;以后一丛中的少数分蘖开始发生枯萎,最后地上部整丛枯死,病菌沿匍匐式蔓延到下一丛。

  一般6月中旬始见发病株,7月中旬移栽前秧田只零星发生。移栽后,部分带菌的秧苗不能成活,有些带菌的秧苗成活后,病菌从匍匐茎蔓延染病株外围的健株,造成陆续死苗。9月上旬开始,气温下降,适于病害发展,表现为暴发性,几天前还是一片青绿,几天内突然整片青枯死。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为该病危害高峰期。

  缺钾而氮肥又跟不上的脱肥田块,发病严重。氮肥施用过量,田间分蘖过多,植株郁闭,光照不足,通风不良,易暴发成灾。长期深水易于发病;中后期常断水田发病亦重。过度晒田造成田间土壤开裂通气,易诱发病害在过度晒田后5~10天内突然暴发。

  综合防治

  1.农业防治 选择无病田块留种。实行2~3年水旱轮作或与水稻、莲藕、茭白等作物轮作。发病初期及时拔除病株带出田外深埋,并施药封锁发病中心。荸荠收获后,应及时清除并集中烧毁田间遗留的残茎枯叶,5月上旬前铲除遗留在田间的球茎野生苗。

  2.加强管理 科学施肥,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9月份适时追肥2次,防止后期脱肥。适时适度晒田,移栽后15天开始晒田,以后在发病时也要晒田控病,晒田需要适度,以晒至田面湿润小开裂(即泥巴表面硬,里面软)为宜,结面后立即复水,晒田时间一般为2~3天,最多5天;晴天时间短些,阴雨天时间长些,但9月份不宜重晒荸荠田。发病初期田间应保持一定的水层,生长中后期田间应保持湿润。

  3.土壤消毒 大田犁翻时,先每亩施生石灰100千克沤田,5~7天后结合施基肥撒施敌磺钠2.5千克。

  4.球茎和荠苗消毒 采用14%百枯净可湿性粉剂100克兑水120千克,在育苗前对种球茎浸泡18~24小时,在定植前再将荠苗浸泡18小时,同时剔除病弱苗。

  5.毒土处理荠苗(种球)床 移栽前,用14%百枯净可湿性粉剂100克拌细土15千克,或混配生物营养液肥50克,将14%百枯净药、肥与细土拌匀,均匀撒在耕后的土壤中,并划锄,耧平;使药剂充分分布于土壤降解病原菌。

  6.滴灌施药 提前将水位排降到与荸荠根茎部持平(根茎部水位约1厘米)后,用14%百枯净可湿性粉剂100克兑水30千克,或混配生物营养液肥50克,使用铁(钢)杆式喷雾器喷头戳点每株荸荠根部土壤滴灌施药(至滴灌处冒出气泡)。施药3~5天后再灌水恢复到种植田原来的水位。连续滴灌2~3次,间隔10~15天。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荸荠 移栽 连续 根茎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