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丝黑穗病和黑粉病是玉米生产上经常发生的两种主要病害,常常同时发生,许多人常将丝黑穗病与玉米黑粉病混在一起,统称“乌米”和“灰包”,但两者的症状、侵染循环、发病规律有很大区别,因此防治措施也不尽相同。若不能准确区分二者,势必会影响防治效果。
一、 症状区别
1、发生时期不同。玉米丝黑穗病一般到穗期出现典型症状;而玉米黑粉病在玉米整个生长期都可能发生。
2、受害部位不同。玉米丝黑穗病主要为害部位是雄穗和雌穗,抽雄时症状最明显;而玉米黑粉病在玉米植株的地上部位均可发病。
3、主要症状不同
玉米丝黑穗病。玉米丝黑穗病是系统侵染性病害,病菌从胚芽和根部侵入,到玉米抽穗后才出现典型的黑粉症状。玉米抽穗前一般没有典型症状,但可能引起玉米幼芽生长异常,病株矮化,节间缩短,有的叶色浓绿,叶子密集,株型弯曲;有的叶片黄白色条纹;有的重病株分蘖增多而簇生:有的病苗心叶卷在一起而成鞭状。玉米抽穗后,病株有两种症状类型:一为黑穗型,二为穗畸形。病株雌穗变短出粗,无花丝,苞叶叶舌长而肥大,整个雌穗除雌穗受害除苞叶外,整个果穗变成一个大黑粉包,其中混有丝状的维管束组织,苞叶通常不易破裂,黑粉不外露,后期有些苞叶破裂散出黑粉。黑粉一般粘结成块,不易飞散,内部夹杂丝状寄主维管束组织。雄穗受害多数仍保持原来的穗形,仅个别小穗变成黑粉包,黑粉粘结成块,不易飞散,黑粉间有丝状物。
玉米黑粉病。玉米黑粉病是局部侵染性病害。从幼苗到成株的茎节、腋芽、雌穗、雄穗、叶片和根的幼嫩组织都能感病,形成大小形状不同的瘤状物。由于病菌刺激,受害部位形成肿瘤。肿瘤初期呈白色,有光泽,肉质多汁,以后肿瘤迅速膨大,表面呈暗褐色,内部变黑。肿瘤成熟后,外膜破裂,散出大量黑粉(病菌的冬孢子)。
二、 侵染循环的区别。玉米丝黑穗病菌通过家畜消化道仍能保持生命力;而黑粉病病菌通过消化道排出后便失去了发芽力。
丝黑穗病以冬孢子在土壤、粪肥、种子中越冬,是主要的翌年初侵染菌源。种子带菌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主要方式。病院菌孢子适宜侵入玉米幼苗的时间长,三叶期以前为主要侵染时期,七叶期以后不能再侵入。病菌侵入后蔓延到玉米生长锥,而后进入花器。病菌菌丝在雌穗和雄穗内形成大量黑粉(冬孢子)。玉米收获后黑粉落入土中越冬。苗期侵入系统生成病害,无再侵染。
黑粉病则是一种典型的局部侵染病害,玉米瘤黑粉病病菌在土壤、粪肥、或病株上越冬,是翌年初侵染源。越冬的冬孢子遇适宜的温度、湿度,萌发产生担孢子和此生担孢子,随风雨侵染叶片基部、茎秆、节部、腋芽和雌雄穗等幼嫩分生组织,形成病瘤,病瘤成熟后散出黑粉(冬孢子),可以立即萌发产生担孢子,又进行再次侵染。玉米抽雄开花期蔓延最快,形成发病高峰期,直到玉米老熟后才停止侵染。高温多湿有利于病害发生。
三、发病条件的区别 在发病条件中两种病害最大的差异在于最易感病的时期不同。玉米丝黑穗病在播种至出苗前对环境最敏感(病菌侵染最适时期是从种子破口露出白尖到幼芽生长至1~1.5厘米时);而玉米黑粉病在抽雄前后对环境敏感最易感病。
四、防治措施:
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以种子处理为主;玉米黑粉病的防治则以减少菌源、种植抗病品种为主。
1、 选用抗病品种
2 、加强田间管理。预防玉米丝黑穗病发生,要求播种时气温稳定在12 ℃以上,提高播种质量,尽量创造利于种子快发芽、快出土、快生长的条件。
预防玉米黑粉病,要合理密植,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过量施氮肥,及时灌溉,特别是抽雄前、后要保证充足水分供应,及时防治玉米螟,尽量减少农事操作中的机械损伤。
3、 减少菌源。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进行高温堆肥,合理轮作,不从病区调种子,以上办法对两种病害预防都十分有效。
发现丝黑穗病时要及时拔除病株,其早期特异症状从幼苗3~4叶期即开始表现。苗期剔除病苗、可疑苗。拔节至抽穗期,病菌黑粉未散落前拔除病株扫残。病株要深埋、烧毁,不要在田间随意丢放。
对于黑粉病要在病瘤破裂前割除深埋,对减少当年田间再侵染和产量损失有重要作用。病瘤成熟后不能割除,否则易传播病害。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2/2015-9-10/222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