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业科技种植技术

2008年甘薯高产栽培技术指导意见


 当前,正是春薯整地备栽的关键时期,为了促进今年的甘薯生产,提高甘薯产量,有效地服务农业生产,特提出甘薯高产栽培技术指导意见。

    一、深耕起垄

    甘薯是地下块根作物,其生长发育需要深耕起垄。起垄可加厚松土层,接受日光的面积增大,提高地温,加大温差,增强土壤通气性;有利于甘薯块根生长和养分积累,有利于薯块膨大,早结薯,多结薯,一般起垄比平栽增产11%以上。起垄时要注意土壤不过湿或过干,以保持垄土疏松,要求垄形高胖,垄沟深窄,既有利于防旱排涝,又有利于块根膨大。

    二、合理施肥

    甘薯产量高,根系发达,吸肥力强,平均每生产500公斤鲜薯需从土壤中吸收纯氮1.86公斤,五氧化二磷 0.86公斤,氧化钾 3.74公斤。甘薯施肥以粗肥为主,化肥为辅,底肥为主,追肥为辅。每亩底施粗肥2000-2500公斤,碳酸氢铵约50公斤或尿素15-18公斤,过磷酸钙25-40公斤,钾肥25-40公斤。追肥以前期为主,根据土壤肥力、基肥用量和甘薯生长情况而定。土壤贫瘠和施肥不足的田地应早追提苗肥,封垄前于垄半坡偏下开沟追肥,每亩追施尿素10-15公斤,并将肥料覆盖严密。甘薯生长后期,根部吸收能力减弱,可采用根外追肥,以弥补营养的不足,一般可增产10%左右。叶片落黄较快的薯田以喷施氮肥为主,每亩施尿素5-8公斤;地上部生长较旺的以磷钾肥为主,每亩喷洒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50公斤。

    三、适时合理密植

    春甘薯的栽插适期以5-10厘米地温稳定在15℃、气温稳定在18℃以上栽插为宜,一般在4月底5月初栽插。夏甘薯应抢时早栽,争取在“夏至”前栽完。品种一般选择淀粉含量高的豫薯8号、豫薯7号、豫薯13号,鲜食性好的北京553等。甘薯栽插密度一般掌握肥地宜稀、薄地宜密的原则,当前生产上还应注意增加密度。春甘薯中等肥力的平原地每亩4000-4500株,山丘旱薄地3500-4000株。夏甘薯要适当增加密度,每亩可增至5000-6000株。栽插时应选无病壮苗,从苗床拔出的秧苗可将基部进行药剂处理,并将大小苗分级栽插,提高田间生长整齐度。栽秧深度以8-10厘米为宜,顶芽露出地面3-4厘米。为了提高栽插质量,提倡深斜栽(或倒“7”型),放大窝,浇足水,严封窝。

    四、田间管理

    (一)查苗补苗

    甘薯栽后要及时查苗补苗,保证全苗壮苗。返青后进行中耕除草。

    (二)提蔓不翻蔓

    在薯蔓生长过旺时期,不少群众习惯采用翻蔓倒向技术来控制不定根,抑制茎叶徒长,但试验结果证明,翻蔓害多利少。分析原因,一是翻蔓降低了茎叶制造养分的能力,由于翻蔓导致机械损伤,叶面积减少,使植株制造养分能力减弱;二是翻蔓导致茎叶受到损伤,刺激腋芽萌发,新枝新叶成倍增长,消耗大量养分,使输送到块根的养分大大减少。提蔓技术是将蔓自地面轻轻提起,拉断蔓上不定根,然后将茎蔓放回原处,使其仍保持原来的生长姿态。由于提蔓可减轻翻蔓造成的茎叶损失,比翻蔓增产8-10%。因此,要科学引导农民群众进行提蔓,而不要翻蔓。

    (三)防治病虫害

    病虫害是甘薯减产和商品品质降低的一个主要因素。我市甘薯重点发生的茎线虫病,近年来有扩大蔓延的趋势。甘薯感染此病一般减产10-30%,重发地块可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严重地威胁着我市红薯的正常生产。具体防治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1.彻底处理病残体。茎线虫主要靠病薯、病蔓、病薯拐传播。在整个病株中,以病薯块内茎线虫最多,且经一冬一春冻晒,几乎还能全部成活。因此发病区在春季育苗期、移栽期和秋末收刨期,都要及时清洁田园,彻底收检病残体进行晒干集中烧毁,以免茎线虫污染土壤。

    2.轮作换茬和推广脱毒薯苗。在重病区实行与小麦、玉米、谷子、高粱、棉花等非寄主作物3-5年以上时间的轮作,因地制宜选用抗耐病品种,减轻其发生和危害。有条件的地方,选用甘薯脱毒薯苗,脱毒甘薯能脱去多种甘薯病害,产量高,品质好,对甘薯茎线虫病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3.药剂防治。药液浸苗:用50%辛硫磷或40%甲基异柳磷100-150倍液,将剪下待栽的幼苗基部3寸左右浸入药液内10分钟即可栽植。毒土穴施:每亩用5%茎线灵颗粒剂1-1.5公斤,加细干土30公斤拌匀,制成毒土,栽苗时每穴施毒土10克,然后灌水、栽苗、盖土。药液灌穴:每亩用40%甲基异柳磷0.3-0.5公斤,兑水1500公斤,栽苗时每穴浇稀释后的药液0.5公斤,然后即可栽苗、盖土。对重病区,可采用药液浸苗、药液灌穴、毒土穴施三管齐下的办法,防效更好。(供稿单位:洛阳市农技站)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植保技术 甘薯 施肥 尿素 轮作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