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业科技种植技术

玉米青枯病发生与防治技术


玉米青枯病也叫玉米茎基腐病,俗称“玉米青枯病”,是为害玉米根和茎基部的一类重要土传真菌病害,也是一种暴发的毁灭性病害,近年来在我县发生呈加重趋势,发生田病株率一般为10~20%,重者40~50%,个别地块可达80%以上,对玉米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已成为影响玉米高产的重要因素。
一、 发生症状 
为全株表现症状的侵染性病害,玉米乳熟末期至蜡熟期为显症高峰期,一般从灌浆至乳熟期开始发病,由下部叶片向上逐渐扩展,呈现青枯症状(即青灰色,似开水烫过),最后全株显症,很容易和健株区别。有的病株出现急性症状,即在乳熟末期或蜡熟期全株急骤青枯,没有明显的由下而上逐渐发展的过程,这种情况在雨后乍晴较为多见。从始见病叶到全株显症,一般需一周左右,短的仅需l~3天,长的可持续15天以上。病株茎基部三、四节间茎基部变软,内部空松(手捏即可辨别),遇风易倒折。有的果穗下垂,穗柄变柔韧,不易剥离。苞叶也呈青枯状。植株根系明显发育不良,根少而短,变黑腐烂。剖茎检查,髓部空松,茎基髓部因病原不同可见红色粉状霉(镰刀菌)或白色绒毛状霉(腐霉菌)。据测定,病株果穗重减轻20%左右,千粒重减轻15%左右。病穗籽粒排列松散,易脱粒,粒色灰暗、无光泽。
二、病原
玉米青枯病病原有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Sheld.)S.et H.,腐霉菌有瓜果腐霉菌Pythium aphanidermatum (Edson) Fitzp.、禾生腐霉菌P. graminicol Subr.、肿囊腐霉菌P. inflatum Matth.等;前两种菌统称镰孢菌,均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后三种菌统称腐霉菌,均属鞭毛菌亚门真菌。国内有专家认为,该病的主要致病病原菌在不同国家、同一国家不同地区、同一地区不同年份间存在有较大差异,但多数认为是禾谷镰孢和串球镰孢及腐霉菌。
三、发病特点
用病残株接种,发病率可达80%,玉米连茬地发病重就是由于病残体在田间积累了菌源。种子表面也可携带病菌,传播病害。土壤中的越冬菌源在玉米播种后至抽雄吐丝期陆续由根系入侵,在植株体内蔓延扩展。玉米灌浆至成熟期的气候条件,特别是雨量与发病关系十分密切,高温、高湿利于发病,雨后天气转晴,常出现发病高峰。玉米生育期和病害关系密切,乳熟期以后为发病高峰期。品种抗病性有显著差异,近年茎腐病的严重发展,与育种材料不抗基腐病、耕作栽培条件的改变分不开。矮秆、早熟品种和双穗玉米发病重。种植密度过大,偏施氮肥,施用未经腐熟的秸秆月巴,将病菌带入田间,发病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易积水的地块发病也重。冰雹、虫害、各种原因造成的植株创伤等利于病害发展。
四、防治措施
⒈选用抗病品种 种植抗病品种是一项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如选用郑单958、农大108、鲁单50、鲁单981、农大3138、豫玉22号等品种。
⒉轮作换茬 在同一地块中连年种植玉米,可造成病原菌在土壤中大量积累,发病会逐年加重。如果与大豆、花生等非寄主作物实行轮作,可显著减轻病害的发生。
⒊清洁田园 玉米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的病株和落叶,集中进行处理,可大幅度减少病源菌的积累,减少侵染来源。秋耕时深翻土壤,也可减少和控制侵染源。
⒋使用包衣种子 优质的种子包衣剂中既含有杀菌剂、杀虫剂也含微量元素,既能抵抗病原菌侵染,又能促进幼苗生长,增强抗病能力。种衣剂用量为种子量的1/40-1/50。未包衣种子也可采用50%托布津粉剂500-1000倍液,于播种前浸种2小时,清水洗净后播种。
⒌加强栽培管理:及时做好中耕、培土、除草工作,增强根系吸收能力;施足基肥,每亩施用优质农家肥3000-4000kg,平衡施肥,增施锌、钾肥,玉米幼苗期667m2用锌肥1.5-2kg、钾肥10-15kg,混合后穴施于玉米茎基部7-10cm处,促进玉米生长健壮,能大幅度提高植株抗病能力,降低发病率;低洼地应注意排水,以降低田间湿度,加强土壤通透性,有利于减轻病害的发生。另外,在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叶并集中处理,可减轻致病。  
⒍药剂防治 用25%叶枯灵加25%瑞毒霉粉剂600倍液,或用58%瑞毒锰锌粉剂600倍液喇叭口期喷雾预防。发现零星病株可用甲霜灵400倍液或多菌灵500倍液喷根茎或灌根,每隔7-10天喷1次,连治2-3次,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滑县植保站 陈一品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植保技术 玉米 霉菌 种子 品种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