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业科技种植技术

水稻超稀植栽培及钵育摆插技术


水稻超稀植栽培是水稻超高产稀植栽培的简称,是在旱育稀植栽培技术的基础上为实现高产再高产而发展的。它的技术构成是通过选择分蘖力强的中、早熟偏大穗型品种,精选种子稀播种,旱育大龄带蘖壮苗,本田超稀栽插,充分发挥水稻的个体生产潜力。在一定合理穗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分蘖,合理利用光能,培育壮秆大穗,提高单穗的光合产量,以穗重夺得高产的一项新的栽培体系。

  该项技术从1987年提出并进行配套研究,1990年配套成功,1991年起示范推广,1993年列入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重点推广项目,1996年列入省政府重点推广项目,十多年来共示范推广3400多万亩,平均较普通旱育稀植亩增产80kg,取得了十分重大的经济效益。

  水稻钵苗超稀植人工摆插,是融水稻超稀植与钵体盘育苗技术为一体的超高产栽培技术。即是采用钵体盘育苗按照超稀植规格进行人工摆插的栽培方式。因而具有全根入土、无返青、田间分布整齐,能早生快发,能充分发挥壮秧的多蘖性,具有增加低位蘖大穗比重的高产性。是当前单产最高的技术。近年的水稻高产大王均采用此项技术创出。该技术始于1989年,多年应用证明平均产量在600公斤以上。

  技术特点:

  在多年生产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高产低耗特点。

  1、秧本田比例大。

  旱育稀植栽培,旱育秧中苗的秧田与本田比例一般为1:60~80,而超稀植栽培,秧田与本田比例为1:100左右,钵苗摆插秧本田比例1:160左右。节省秧田面积40-50%,因而节省了秧田成本。

  2、节省用种

  超稀植栽培育苗的秧田1m2播芽种150-200g,折合公顷本田仅需12-16kg稻种,较旱育稀植节省种子24-30kg。

  3、单株营养面积大,省工、省成本。

  超稀植栽培在秧田平方米播种量为150-200g芽种,约合千粒重25g的种子平方米为2400-3200粒,较旱育稀植平方米为4800-6200粒单位营养面积增大一倍。移栽到本田时,采用9×8寸(30cm×26cm)、9×6寸(30cm×20cm)规格1m2只需37.5-49.8株基本苗,而旱育稀植采用9×4寸(30cm×13cm)规格,1m2仅需87.5-109.8株基本苗;因而超稀植栽培无论秧本田栽培单株营养面积都增加了近1倍。并因为超稀植栽培基本苗数少,比旱育稀植省育苗工50%以上,省插秧工40-50%,省本田管理工20-25%。钵苗摆插与超稀植基本相同。

  4、适应性强

  在全省第1、2、3积温带,及井灌盐碱地等特殊情况应用证明,超稀植稀插大苗比旱育稀植的中苗抗逆性强,返青快,早生快发,生育进程快,高产稳产。

  5、增收节支、效益高

  超稀植栽培比旱育稀植栽培平均增产10-18%左右。据宁安市1992年调查,每公顷节支390-450元,增收540-930元,公顷纯增收930-1480元。公斤粮生产成本按亩投入300元计,旱育稀植平均亩产450公斤左右,公斤粮成本为0.66元;超稀植平均亩产在530-550公斤左右,投入为275元左右,公斤粮成本为0.52元。经济效益极为显著。钵苗摆插亩产均在600kg以上,投入在300元,公斤粮成本为0.50元。

  技术要点:

  1、选种及种子处理:

  要选择较当地旱育稀植插秧栽培主栽品种少1片叶或者成熟期早5-7天,分蘖力较强,穗大粒多,穗部结构好的穗重型或偏穗重型,比较抗病、抗倒伏、质优的中早熟品种。南部地区选用的品种有松粳2号、吉粳60、62、九稻11、通系112等,中北部地区主要是合江21、通系112、103、牡丹江19、上育397、富士光等。还要认真搞好种子处理。

  2、整地做床:

  苗床地要选择在地势平坦,水源方便,排水良好,呈酸性和土质肥沃,松软的水田地或旱田地上做育秧田。秧田要长期固定,连年培肥。棚型上要推广应用具有多种优点的大中棚育苗:①能提早育苗,可较小棚提早7-10天播种,多争取积温80-100℃,可培育4.0叶以上大苗,秧龄可达40-45天,为应用优质高产品种创造了条件;②改善和提高秧田管理水平,方便了各种作业,育秧标准高,成秧率高,缩小了秧田面积;③可培育齐壮秧苗。棚内温差小,抗逆、缓冲能力强。早期保温效果好,高温时温度极值较小,低温时极值较高,利于秧苗生长;④育苗成本低。由于出苗整齐,秧苗健壮,成苗率高出10%。边苗利用率高,与小棚相比,节省秧田三分之一,因而节省大量秧田生产物资。⑤还可实现综合利用。大棚综合利用,既培肥了地力,又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了经济效益。床土耕整要求同旱育苗。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植保技术 秧田 育苗 种子 处理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