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业科技种植技术

温室小型西瓜主要病虫害防治


小型西瓜由于品种花色多、外形美观、肉质细嫩、生育期短、易于携带等优点,日渐成为市场热点,温室栽培可将上市期调节到“五一”或“十一”,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但是由于温室内空气湿度高,栽培密度大,通风透光条件不如露地栽培,更易发生病虫害,严重影响西瓜的质量和产量,从而影响了经济效益。温室小型西瓜的主要病虫害有枯萎病、炭疽病、菌核病、霜霉病、白粉病、蚜虫和潜叶蝇等。

  一、温宣小型西瓜主要病害及防治

  1.枯萎病:又称蔓割病、萎蔫病,是瓜类的主要病害。可以侵染幼苗和成株,在开花结果期发病最重。幼苗发病,子叶萎蔫,茎部水溃状软腐,猝倒枯死;成株发病,下部叶片发黄,茎基部表皮粗糙,根茎部常纵裂,潮湿时病部呈水溃状,常长出白色或粉红色的霉状物,维管束为褐色。
    
  防治枯萎病要采用综合防治的方法。可与非同类作物轮作4~6年,或采用嫁接方式(如云南黑子南瓜作砧木)栽培;播种前采用种子消毒,使用未种过瓜类作物的土壤进行育苗;发现枯萎病及时拔除病株烧毁;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或60%菌枯净600倍或30%DT杀菌剂35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液300~500ml,每隔7~10天1次。
    
  2.炭疽病:炭疽病在西瓜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以中、后期发病最重。幼苗发病,子叶边缘出现褐色半圆形斑,生有黑色小点或粉红色粘稠物,茎部呈黑褐色缢缩猝倒枯死;叶片受害,呈水渍状圆形病斑,外围有一紫色圈,叶片病斑干燥后易破碎,潮湿时叶片正面常有红色粉状物;茎蔓和叶柄上病斑呈圆形或纺锤形,黄色至褐色,稍稍凹陷,严重时可致植株枯死;果实受害处初期呈水渍状,淡绿色,病斑扩大后呈圆形或椭圆形,褐色凹陷,着生环状的黑色点状物,潮湿时产生粉红色粘质物。
    
  炭疽病菌可在土壤中的病残体或种子表面存活,成为第二年的侵染源,低温高湿有利于该病发生。要进行种子消毒,使用未种过瓜类作物的土壤育苗;苗床和温室栽培期间要加强通风降湿管理,注意田间排水;发病初期要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5%代森锌500~600倍液或等量波尔多液200倍喷雾,连续3~4次。
    
  3.菌核病:瓜类菌核病在西瓜苗期到成株期都可发病,瓜果和茎蔓受害较重,叶片较轻。植株被侵入后,最初在靠近地面茎部产生褐色水渍状斑,后病斑逐渐扩大呈淡褐色,病茎软腐,迅速扩展至叶柄、叶片、幼果等部位,在受害处产生大量白色菌丝,最后在密集菌丝体上长出黑色鼠粪状菌核。
    
  菌核病病原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少数在种子间越冬。菌核遇适宜条件即萌发,此病对环境条件要求严格:孢子萌发适温5℃~10℃,菌丝生长适温20℃,菌核萌发适温15℃,超过50℃,5分钟即死亡,适温高湿有利此病发生及流行。此病关键在于预防,一旦发现病株如遇温度20℃左右且湿度大时应高度警惕,及时喷药防治。无发病地区不要从病区移苗定植;选用无病种子,并进行种子处理。可用10%盐水浸种,汰除菌核,再用清水洗净后晾干播种;及时通风排湿,延长通风时间。特别在连绵阴雨时只要不下雨就应及时揭膜通风,降低湿度,并适当延长植株浇水间隔期;及时拔除病株或摘除病叶,拿到棚外集中销毁,防止再侵染;合理密植,施足腐熟基肥,勿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药剂防治:在瓜类盛花期或发病初期喷药,连喷3~5次,每次间隔5~7天,药剂可选用40%菌核净1000~1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托布津500倍液。
    
  4.霜霉病:西瓜霜霉病主要危害叶片,全生育期均可发病。苗期染病,子叶上产生黄化褪绿,后扩展成枯黄色病斑,子叶枯死;成株期发病,首先下部叶面出现淡绿色的大病斑,病斑沿叶脉扩展呈多角形,潮湿时叶背面病斑产生黑色霉层,严重时,病斑迅速扩展或联合成大斑,病叶焦枯蜷缩,并从植株基部向上迅速发展。
    
  霜霉病菌主要通过气流、雨水、昆虫等途径传播。适温高湿有利于霜霉病的发生,温度在16~20℃,遇多雨或雾大露重时容易发病。生产上浇水过量、地势低洼、种植过密、排水不畅、通风透光差的瓜田发病重。西瓜栽培期间要注意保持通风透光;雨季做好开沟排水工作,防止畦面积水,降低地下水位。发病初期要及时用药防治,可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4%杀毒霉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或50%瑞毒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每隔7~10天喷洒1次,连续防治2~3次;也可采用45%百菌清油剂250g/667平方米进行烟熏过夜。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植保技术 西瓜 温室 瓜类 喷雾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