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说,目前,手术花费2.4万元。“听主治医师说,如果自费药用得少,应该可以报销近2万元。”他还算账说:“一年种地也就4000多元的收入,在以前,得上这么大的病,就是死路一条!合,是农民的救命政策。”
李明感叹道,10年前他爱人患宫颈癌在兰州做手术,当时借别人2万多元。“这2万元我用了8年时间才还清。”
“如果没有合,别人都不会借钱让我做手术,因为人家怕我还不上。现在看病可以报销了,借给我钱的人心里也有底了。我这次做手术的钱,绝大多数都是借的,等报销下来就能还一大部分。”李明说。
在医院的楼道里,输完液体的李明一步一步向前挪动,虽然艰难,但他努力作康复训练。
记者从静宁县相关部门获悉,2011年全县农业人口数为426066人,实际参合418161人,参合率为98.14%。从2006年至今,累计补偿245.19万人次15764.02万元。
其实,在合运行之前,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已经存在。新中国成立后,以乡办乡管为主的农村合作医疗运行了20多年。当时的模式是,农民筹资互助,政府不出资或很少出资。由于农民筹资能力低、医疗支付能力低,加之缺乏监管,基金挪用流失严重,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这种模式基本停止运行。
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种新型的合作医疗开始启动——农民拿一部分钱,中央、地方各拿一部分钱。根据当时的试点,农民拿6元,可以报销医药费的 15%到20%,拿12元可以报销30%到40%,拿20元,常见的疾病可以报销到60%,如果平均一个人50元,部分重特大疾病也可以报销。在这一思路下,合开始在全国试点。
2003年,甘肃省开始在山丹等5县启动合试点,从此甘肃省合开始了9年疾行:2005年,试点扩大至14个县区;2006年,试点进一步扩大为40个县区;2007年,合向全覆盖推进,到了2008年,实现全覆盖。目前,已经有1917.44万农业人口参合,参合率达到 96.6%。
9年来,合的筹资水平在逐年递增,2003年筹资总额30元,其中农民自筹10元,中央财政补助10元,省市县财政补助10元;2005年筹资总额50元,其中农民自筹10元,中央财政补助20元,省财政补助15元,市县财政补助5元;2008年筹资总额90元,农民自筹10元,中央财政补助40元,省财政补助30元,市县财政补助10元;到了2010年,筹资总额增加到了150元,农民自筹30元,中央财政补助60元,省财政补助50元,市县财政补助10元。
与此同时,合的受益面也在逐步扩大,根据甘肃省合管理中心提供的资料显示:2003年至2009年,合只报销住院费用;2009年开始试点门诊统筹,到了2010年,当门诊统筹全覆盖后,全省服务人次高达2300万。
甘肃省卫生厅合管理中心主任郑宁介绍说,目前,甘肃的实际补偿比为50.62%,这个数据比全国平均值高出近9个百分点。
他说,对甘肃而言,合能够达到目前的水平着实不易。他认为甘肃合快速发展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各级政府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初期,农民没有接受到服务和补偿时,他们对于整个体制运行的信任度普遍较低,为此各级政府通过县乡村三级公示,让老百姓明白钱花在了哪里,这才有了2005年以后合的飞速发展。”二是政府补助的增幅远远快于个人筹资的增幅。“2003年农民筹资水平是10元,2010年时增加了20元,而政府补助从当初的20元已经增加到了120元。2008年全省筹资总额为16.8亿元,到了2011年筹资总额则接近45亿元。”
目标,缩小城乡医疗保障体制差距
在肃南县明花乡双海子村,记者见到了50岁的安维军。2006年,他被查出患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期间,他需要服用“格列卫”控制病情,这种药一盒就要2.6万元,并且只能服用一个月,这样一年下来,光服用“格列卫”就需要30余万元。去年,他被纳入大病救治后,一盒药自己只需要出资2000多元,每年住院检查时,合还可以报销5000多元。安维军说:“如果没有国家的政策,我估计卖房卖地也坚持不到今天。”
今后,像安维军这样不幸得了大病却可以得到及时救助的人将越来越多。2008年以来,省卫生厅针对以往筹资水平低、受益面小、实际补偿比低、服务利用率较小的情况,指导各县采取二次补偿、大病补偿、家庭门诊账户及慢性病补偿和免费健康体检等一系列措施,扩大了受益面,同时促进了农民的参合积极性。进入2010年,对儿童两病(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白血病)的报销比例不低于70%;对妇女两病(乳腺癌、宫颈癌)的报销不低于70%;对“五保户”、“高龄老人”等特殊人群的报销比例也在进一步地提高。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1/2011-05-25/149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