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在哪里打工
1991年,一部名为《外来妹》的十集电视连续剧火爆荧屏。它所描述的上世纪80年代中期,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东南沿海打工、闯世界的鲜活景象,至今仍清晰地留存于人们的脑海中。
那是关于一个时代的记忆。在当时以及其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明天我在哪里打工”似乎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个答案。然而21年后,对于这个问题,中国2.5亿农民工正在给出不同的答案。
20多年间,一如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发生的巨变,农民工群体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经历了2008年末、2009年初那一场惊心动魄的农民工“返乡潮”之后,越来越多的打工仔、打工妹开始选择返乡就业、返乡创业。这令东南沿海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措手不及,在承受产业升级阵痛的同时又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招工难”。
必须正视,2.5亿农民工群体的就业格局和就业方式已经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改变。一方面,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航船已经确定航向,产业升级调整转移的步伐不可能停滞,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城镇化持续推进,也给县域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开拓了广阔空间,对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
另一方面,农民工们在长年累月的打工生涯中增长了本领、开拓了眼界,更完成了他们的“代际更替”。老一代归隐、新生代崛起,老中青三代农民工的心态和诉求已经发生了巨大转变。用他们自己的话说,“现在打工都要挑工作,孬活儿、脏活儿没人愿干”;家庭成员的团聚、子女教育以及家庭生活质量的改善,也越来越成为这一群体的深深期盼。
这些悄然发生的变化,是经济下行背景下出现不同程度的农民工“返乡潮”的深层次原因。为了不在农民工返乡时手忙脚乱、进退失据,各级政府必须提前做好准备。包括向农村和乡镇延伸就业服务的触角、建立农民工就业与流动统计系统、妥善处理好劳动争议和工资支付领域存在的问题、强化农村社保和社会保险的转移接续,等等。
在任何地区、对任何群体而言,稳定的高质量的就业总好过高流动性的灵活就业。现在东部沿海地区日渐增多的“工漂”、“厂漂”现象,呈现的只是农民工群体就业格局和就业方式转变过程中的拉锯和相持。随着“调结构”的持续推进,“明天我在哪里打工”的答案也会日益清晰――留在东部的,将是知识、技能、个人诉求都能适应产业升级后企业需求的群体;返乡就业创业的,也是更能顺应城镇化进程,符合县域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群体。
放眼长远,受内外环境影响的经济波动起伏只是暂时的,并不能动摇和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升升不止的大趋势。最终,“明天我在哪里打工”?能不能使城乡就业各得其所?能不能实现稳定就业、安心生活?这不仅仅是2.5亿农民工的个人选择,更是政府职能转变、承担公共责任的根本方向。
今日未见“返乡潮”
尽管类似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的农民工“返乡潮”尚未出现,但距离“警戒水位”已经越来越近
劳动力市场对经济形势的动态最为敏感。在“经济困难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的背景下,中国2.5亿农民工是否将出现2008年末、2009年初的大规模返乡潮?这成为了观察经济走势的一个重要“风向标”。
记者在广东、浙江、河南、天津、江西、山东等地火车站、汽车站蹲点调研,均未发现类似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及每年春运期间的“返乡大军”。
在劳务输出大省河南,记者连续三天上午在郑州火车站和长途汽车站采访时,仅看到较少的农民工扛着行李走出出站口,没有成群结队的回乡人流。郑州火车站新闻信息中心负责人表示,今年六七月份没有感觉到异常的农民工返乡流。
在用工大省浙江,记者从杭州城站火车站了解到,今年7月发送往云贵川方向的旅客12.9万人次,与去年同期持平。如果精确到个位数,甚至还少了150人。义乌宾王客运站今年6月去往云贵川方向的客流人数为1637人,比去年减少58人。7月,去往云贵川的人数环比则略有上升,为2216人,比去年同期多201人。工作人员分析,这主要是因为“小候鸟”回老家过暑假。
在天津,天津火车站宣传处处长靳森介绍,今年5~7月天津站旅客发送量的递增形势与幅度与往年类似,主要是大学生暑运。天津长途汽车公司西客运公司王栩强说,车站近几个月旅客发送量无明显波动。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0/2012-09-04/131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