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农村的出路在于城市化进程的宽容怀抱,农业的出路在于解脱土地与群体束缚的有序流转。
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联谊会理事会会长师昌绪为代表的15位两院院士联名向中央决策层提交的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三点建议尤为令人瞩目。这15位两院院士指出,若不从战略上研究并解决新生代农民弃农的问题,人口大国将面临无人愿种地的境地。(3月19日《中国青年报》)
农村无人种地出现的“农民荒”,首先是一个经济现象,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今天,农业不可能成为一个国家的主导产业,农业也不可能成为承载人口的主要产业载体。反映在现实之中,就是农业的比较效益低,农村富余劳动力过剩,农民从农业中分离进入其他的产业,比如工业、服务业等等,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农民“洗脚上田”进城务工是不可逆的社会进程,与之相对应的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无人种田”、“农村文化失落”等社会现象,都是这一进程中,生产关系调整滞后于生产力发展,产生的必然阵痛。
一直以来,农民并不是作为职业身份出现的,而是固化在土地之上特定群体的“符号”,土地不只是生产资料,更是户籍福利的象征,在走向城市的过程中,城市户籍的樊篱成为了越不过的“坎”,在一只脚已经跨进城市的同时,却不能平等地享有城市所赋予的公共资源,使得另一只脚又不得不停留在农村。农民一方面进城务工不愿意种田,另一方面想种田的又无田可种。诸多留守在农村的群体,守候的是带不走的土地,以及那看不见的希望而又不得不守的“保障”。所谓的“农民荒”,其实是农民“慌”。
农村的出路在于城市化进程的宽容怀抱,农业的出路在于解脱土地与群体束缚的有序流转。无人愿种地期待政策“还愿”,一方面要在制度上破除城乡户籍之间的樊篱,让更多的进城务工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同等的公共资源与社会保障,让更多的农民融入城市;另一方面要强化农民的社会保障,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并通过土地权益置换社会保障的方式,把土地从农民手中置换出来,真正还原土地“资源”的属性,真正还原农民“职业”的面目,让现代规模农业成为可能。此外,还应从政策的层面强化对农业的反哺,加快完善农业相关政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0/2012-03-21/129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