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就业务工

凝聚集体智慧 建言农民就业创业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江苏企业用工需求快速增长, “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的现象,成为当前影响省内各地统筹城乡就业、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解决企业人力资源的有效供给,做好人力资源储备和培训工作,建立稳定的人力资源 “蓄水池”,对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全面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不久前,针对部分企业缺工问题日益突出的矛盾,江苏省农村劳务输出输入协会组织开展了 “应对招工难 助推农民就业创业”有奖征文活动,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思广义,凝聚智慧,共同研究解决这一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征文活动形成了一批见解独到、措施创新的文章,从实践情况、理论创新、政策建议和落实成效等角度为相关政府部门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和可供借鉴的经验。本版今日选择部分优秀征文予以刊登,以飨读者。

优化战略布局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近年来,徐州市多途径、多措施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并逐渐形成了 “百万徐农走天下”的局面。但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发展空间仍待拓展,影响此项工作开展的一系列问题也亟待阐释说明。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战略应继续坚持。徐州市目前共有农村劳动力354万人,已转移就业204万人,扣除耕种业需要的农村劳动力90万人、超过劳动年龄的从业人员及因病、残等原因无法从业的劳动力26万人,全市农村适龄富余劳动力34万人 (不包括新成长劳动力)。但是,滞留在家的多为技能单一、年龄偏大的转移困难人员,劳务输出难度较大。因此,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应与城市化战略相结合。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主要是向城镇和农村非农产业转移。据统计,在1978年至1997年的20年间,城镇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全国从业人员就增加6.7%。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正在推动着我国从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农业国向以非农就业、城镇人口为主的现代化国家过渡。但问题是,目前很多地方的城市化只是通过城市建设或市民生活需要等方式解决了农民工的暂时性就业问题,而并未解决农民户籍迁移、入城定居的市民化问题。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应与村建设相结合。当前,很多乡镇经过多年劳务输出,滞留在农业和农村的劳动者实现转移就业的难度增大,甚至出现了只有 “386199部队” (妇女、儿童和老人)留守的“空心村”。因此,应在继续推动劳务输出的同时,从农村内部寻找新的消化途径,使转移困难人员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实现转移,从分散经营向集约经营实现转移。

应着眼于城乡统筹发展,结合新的就业形势,确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新思路。目前,应不失时机地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现“六个转变”:由单纯的转移就业向全面的城乡统筹就业转变;由自发性、个体转移就业,向有组织、成规模转移就业转变;由以劳务输出为主,向劳务输出、就近就地转移(尤其是自主创业)和返乡创业三路并进转变;由体能型转移就业,向技能型、素质型转移就业转变;由季节性、临时性转移就业,向稳定型、长期型转移就业转变;由不公平、受歧视的转移就业,向体面转移就业转变。

从长远来看,应高度重视农村人力资本的培育问题。在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利外部环境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发挥、培养农村的内部发展因素,尤其是要培训农村的人力资本,培养造就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特征是一种“逆淘汰”式的转移,即转移出去的劳动力主要是农村中年龄轻、素质高、村建设紧缺的人力资源;他们的大量转移进一步稀释了农村本就稀薄的人力资本积累。所以,农村人力资本的培育问题值得进一步关注和探索。(徐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赵忠德 张立伟)

提速人才培养夯实企业可持续发展基础

目前,镇江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双轮驱动”带动全市企业加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而解决好企业人力资源的有效供给、高效供给问题,做好人力资源储备和培养工作,对于实现这一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畅通人力资源配置渠道。一是大力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加快推进四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劳动保障所 (站)的基础性作用,依托基层平台建立企业用工需求登记制度,建立和完善信息收集、发布工作机制等就业服务工作。二是不断强化各级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不断拓展市场服务项目,提高市场服务水平,形成完善的就业服务组织体系。三是建立用人单位空岗报告制度和就业预警机制,提高企业用人、劳动者求职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劳务输出 技能培训 相结合 取得实效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