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培训提升工程。一是实施职业技能提升,利用县委党校、各镇农民致富讲习所、成人学校、各村农民学校、妇女之家、农家书屋以及企业的车间等为阵地,有针对性地对返乡女农民进行种养、加工、缝纫、编织、家政服务、电脑等实用技能培训,切实增强她们的技能,提高其就业创业能力;二是扶持就业创业,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在资金、技术、项目等方面给予大力帮扶,积极扶持返乡女农民自主创业、技能就业;三是实施信息延伸,在全县各行政村建设信息公开栏,在县电视台开辟劳动用工信息专栏,为返乡女农民提供就业创业信息。
3、优质服务工程。一是倡导“以人为本、人本服务”的服务理念;二是实施“1+1阳光共建”工程,组织镇、村妇女干部、妇女致富带头人、女企业家与返乡女农民结成“一帮一”帮扶对子,扶持返乡女农民就业创业;三是实施送岗位、送技能、送政策“三送”活动。
4、搭建平台工程。一是举办专场招聘会。联合劳动局、农业局等部门,举办女性专场招聘会,积极开展了“春风送岗位”行动,帮助返乡妇女自主择业;二是组织劳务输出。积极参加市、县有关部门组织举办的“劳务洽谈会”,通过与广东、浙江、上海等地的一些大型企业签订定单、定向培训输出合同,为返乡女农民再次外出务工提供就业岗位;三是提供职介服务。赣榆县各级妇联组织积极依托县劳动就业介绍处、各镇劳动所等职介机构,为返乡妇女就业创业服务。
5、“引凤还巢”工程。积极引导那些外出创业有成的女企业家、女老板回乡创业,带动当地妇女共同致富。塔山镇土城村妇女王宜霞、柘汪镇西柘汪村妇女张玉兰等,外出打工多年,在县、镇妇联的鼓励下,毅然回乡创业,带动姐妹共同致富。张玉兰投资300万元建起了一家制衣厂,吸纳本地女工200余人就业。
6、基地带动工程。针对本地资源优势,结合沿海大开发,在东部沿海各镇村建起了10个妇女致富千亩贝类养殖基地和5个紫菜生产基地;在中部平原地区建起了万亩杞柳栽插基地、万亩淡水鱼养殖基地、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万亩芦笋种植基地;在西部山区各镇建起了3个颗粒加工基地和6个规模养殖基地。目前,这些基地都已渐成规模,为引领妇女创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返乡女农民创业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赣榆县返乡女农民就业创业存在的问题,既有返乡女农民自身的问题,也有政府引导、服务方面等客观的原因。
从自身方面来看:一是思想观念难以转变。这些女农民在返乡前,大都在广东、浙江等沿海发达地区务工,收入普遍较高,她们返乡后,大多数不愿意再去从事农业种养植等传统行业。同时,由于返乡后就业观念没有及时转变,多数人也不愿意在当地从事家政等服务行业;二是就业缺乏一技之长。返乡女农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对科技知识接受能力不强,在外打工时,主要是在劳动密集型企业从事体力劳动或在服务行业从事简单的劳动,技能水平普遍不高,由于知识素质和技能水平不高,文化水平低,很多技能型岗位就业无望,一旦失业,很难实现再就业;三是创业条件不够充分。女农民在返乡前,大都在工厂、企业打工,缺乏创业意识和危机意识,失业返乡后,由于自身文化素质有限,又缺乏创业知识的积累,因此不具备创业的能力,即使是有些女农民有创业意愿和热情,但受资金、项目、自身能力及管理经验的限制,创业条件不够成熟;也有部分女农民具备创业条件,但受思想观念影响,开拓意识不强,缺乏创业勇气,瞻前顾后,空有想法,不见行动。
从政府职能部门作用发挥方面来看:一是培训职能不协调。涉及农民教育培训的部门,包括人事、劳动、农业、教育等多家单位,由于缺乏统一领导、协调组织的有效机制,难以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宣传面不广,知晓率不高,还有出于传统的重男轻女现象,对返乡女农民的培训,认为只是一种形式,培训效果不理想。在调查了解中,很多女农民不了解培训的地点和时间,没有参加培训;二是保障平台不健全。虽然各镇已经按要求设立了劳动服务所,但人员变动频繁,作用不够明显;三是创业引导不到位。尽管赣榆县成立了农民创业培训指导服务中心,但其职能侧重于创业辅导培训、备案登记等方面,在解决创业资金项目、跟踪服务上还没有形成有效机制,致使农民工尤其是女农民的创业基本处于自主自发状态。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0/2009-12-08/115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