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就业务工

2007年吉林省劳动保障工作成效显著


07年12月28日,吉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长会议召开。来自全省各地区的劳动保障局长参加了会议,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07年工作,分析当前形势和任务,研究部署明年工作。

    据了解,吉林省全年劳动保障工作主要目标任务已全面完成,部分超额完成。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8万人,完成年计划的120%;创建充分就业社区940个,完成全年任务的112%;实现劳务输出375万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04.2%,其中实现境外就业21.83万人,完成年计划的104%;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2%,比年度计划下降了0.58个百分点;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54万人,完成年度计划的101.7%;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29万人,完成年度计划的101.8%;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已达405万人,完成年计划的101.3%;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99万人,完成年度计划的104.7%;生育保险参保人数167.5万人,完成年度计划的108.1%。

  (一)十件劳动保障民生实事全面完成。年初以来,立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根据今年劳动保障工作任务,厅党组确定并向社会承诺努力做好十件劳动保障民生实事。全省劳动保障系统积极围绕这十件民生实事,充分争取各级党委、政府重视支持,层层建立包保责任制,明确推进落实措施,经过努力,十件劳动保障民生实事全部完成。全省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创历史新高;城镇零就业家庭就业问题基本解决,到6月底全省援助零就业家庭4.7万户,安置就业6.4万人,实现了每个零就业家庭至少一人就业的目标,在今年6月份就实现并保持了动态为零。三年开发10万个公益性岗位任务全面完成,当年开发3.6万个,完成年初计划的101%。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顺利落实,全省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增长养老金89.5元,增幅达11.9%。城镇居民医保扩面强力推进,全省扩面任务超额完成。职业技能培训107.6万人,完成年计划的106.5%,其中高技能人才培养4.2万人,完成年计划的105%,低保家庭适龄子女技能培训招生1.08万人,完成年初计划的108%。农民工工资当期支付率100%,实现当期无拖欠。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0.7%,完成年初目标任务。12333劳动保障电话咨询服务系统开通,不到半年时间受理电话总量就已突破8.5万人次。万名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工程取得成效。强化社保基金监管,基金合规率100%。这十件劳动保障民生实事的落实,使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一些最切身、最关心的利益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劳动保障服务民生、保障民生的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彰显和发挥。

  (二)积极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统筹城乡就业初见成效。2007年,全省劳动保障工作着眼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努力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过程转变为促进就业持续扩大的过程,努力把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转变为对就业拉动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努力把城乡二元经济转换的过程转变为统筹城乡就业的过程,积极扩大就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助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一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统筹城乡就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发展劳务经济是省政府正确判断全省城镇化进程加快、统筹城乡发展作出的重要决策,也是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年初,各级劳动保障部门按照省厅要求,会同有关部门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农村劳动力资源普查。在此基础上,省、市、县、乡分别建立了农村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在全国属首创。同时,与省有关部门制定了《全省农村劳动力资源数据库管理制度》、《劳动力资源统计及对外发布管理制度》,为统筹城乡就业提供了基础条件。突出抓基础建设,建立健全了为农村劳动力服务的工作网络、技能培训等制度,实现规模化、组织化和品牌化输出,吉林省有9个品牌被评为全国劳务输出优秀品牌。抓转移就业的技能培训和服务,认定93所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通过实施“春风工程”和“阳光工程”,培训农民工已经达到81.2万人;组织针对农村劳动力专场招聘会300余场,开展送岗下乡200余次,近30万农民受益。白山等市积极创民工服务体系,探索服务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新做法,有力地促进了转移农民工技能就业和稳定就业。突出抓输出,确定了一批重点输出城市和输入基地,不断提高组织化程度。四平市开展了“个、百、千、万”工程,统筹组织劳务输出,发展劳务经济;松原市创新、推广劳务派遣形式,都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将境外就业纳入劳务经济中进行统筹安排和谋划,通过采取“八抓”(抓思路、抓载体、抓目标、抓政策、抓培训、抓对接、抓服务、抓宣传)、实施“金桥工程”等措施,有力地推进境外就业工作较快发展。延边、蛟河、东丰等地群众境外就业热情高涨,境外就业形势喜人。全省全年农村劳务收入211亿元,人均收入1490元,占农民工资性收入的30%左右,劳务经济取得明显成效。二是开展全民创业促就业系列活动,带动就业。围绕全省产业布局和经济发展,连续四年开展全民创业促就业系列活动,有24个部门开展了35项系列活动,培养了一批创业骨干、征集了一批创业项目、建设了一批创业基地、推广了一批创业成果、宣传了一批创业典型。同时,实施“万名小老板”培训促创业工程,全省创业培训4.3万人,创业促就业成功项目已达5998个,带动了20万人实现就业再就业。各地在创业促就业活动中大胆创新,长春市开办了“创业大讲堂”、宣传创业知识,推介创业项目;吉林市建设了创业孵化园区推进创业,有效地带动了就业工作的开展。三是实施积极就业政策,促进就业。今年,先后出台了扶持民营经济、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及培养高技能人才等政策举措,落实了鼓励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减免税费,政府出资开发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大龄就业困难对象和免费开展职业介绍及提供一次性职业培训补贴等政策。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对象范围进一步扩大,累计发放10.4亿元,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全国排名前四位;担保基金到位率达到历史同期最好水平,完成年计划的210%;全省平均回收率高于全国7.1个百分点,省本级和松原市持续保持回收率100%;21个县(市、区)发放规模超过了千万元,其中蛟河市累计为1427人发放小额贷款3924万元,带动4994人实现了就业再就业;全省平均每6716元小额贷款可创造一个就业岗位,较低的成本和较高的创业成功率使小额贷款的政策扶持作用越发明显,已累计带动全省14.96万人实现了就业再就业。加强失业调控,两次拨付省级失业保险调剂金1.08亿元。通化市创新失业调控机制,调控到人,扎实有效,值得各地借鉴。四是完善就业再就业援助措施,帮助困难群体就业。年初以来,各地建立零就业家庭动态援助机制,加大援助力度。辽源市对城镇零就业家庭采取“帮、包、保”措施,逐级落实责任制;白城市加强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开辟了“4050”人员就业新渠道;吉林市采取切实措施,增加培训投入,保证低保家庭适龄子女职业技能培训效果。全省帮扶措施的不断完善,为全省在较短时期内基本解决零就业家庭就业问题、推进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五是健全城乡就业服务体系,职业培训进展明显。目前全省县(市、区)人力资源市场使用面积达到6万平方米,规范职业介绍、求职登记等服务流程,促进了城乡人力资源的合理高效流动。全年下岗失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23.6万人,完成年计划的117.9%;六是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年初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通化等市开展职业技能大赛,为技能人才的成长营造了良好的政策和社会氛围。规范组织职业技能鉴定,全省全年参加职业技能鉴定22.81万人,是完成鉴定人数最多的一年。七是妥善做好关闭破产企业、主辅分离及改制企业职工安置工作。严格审核职工安置方案,加强对安置全过程的指导、服务、协调和监督,做好再就业援助服务,全年共安置各类职工28.8万人。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劳务输出 技能培训 群体 建立健全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