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将荒无人烟的高山开垦成千亩葡萄园,引进“保底+分红”新型经营模式,让昔日荒山变身“天然聚宝盆”;从全村第一个“尝鲜”阳光玫瑰到带动200多户村民转产转业走上科学种植路……在泸溪洗溪镇洞底坪村,田绍志凭借等平台以及流淌在血液里的“吃得苦、霸得蛮”的湖湘精神,开展乡村振兴实践之路,让泸溪这个偏远的贫困县焕发出勃勃生机。
8月16日正午,酷暑难耐,洗溪镇洞底坪村的村民却在葡萄基地言笑晏晏。
“早上6点我就来了,昨天我赚了10000多元,还是日结。我干的事儿和以前也差不多,现在能赚这么多,在城里打工的儿子还有点不信。其实这多亏了我们的‘葡萄支书’!”67岁的李大婶坐在大棚内欣喜地说道。
大棚外,采摘、分拣、包装、码垛……一颗颗青似碧玉、紫如水晶的葡萄,就这样整齐有致地被剪枝装箱上了货车,发往全国各地。县域合作伙伴、“葡萄支书”田绍志顾不得擦拭额头上密密麻麻的汗珠,游刃有余地带领老乡们在高山上奔走忙碌:“可别小瞧这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粒,就是它们,圆了我们全村人的‘致富梦’!”
(县域合作伙伴、“葡萄支书”田绍志)
“葡萄支书”,拼的不只是资历
泸溪,是武陵山片区国家级贫困县,而田绍志所在洗溪镇洞底坪村,更是山连山,岭接岭,村里一半以上的村民都是贫困户。打小就爱在葡萄地里玩耍的田绍志,看到年轻人相继出走城市,村里只剩下老人兀自开垦山岭上的葡萄园,让他引以为傲的高山葡萄更是常年滞销无人问津,他决定留下来,成为村里第一个创业的80后农二代。
当时不理解他的村民觉得他是“年轻人没斗志,不敢上城,只能窝在家里”。但田绍志不在乎,一头扎进田间地头,做起了“职业农民”,他摸索出了一套把家乡农产品做成品牌的全产业链打法。
(洞底坪村葡萄合作社的葡萄基地)
万事开头难,种植之初,田绍志就遇到了拦路虎——葡萄品种不行、村里设施不够完善。田绍志不是一个“等帮扶”的人,他自买书籍,从葡萄幼苗、大架型栽培到到葡萄修剪,还有枝条处理,都系统地学了一遍……此外,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他拜访了全国知名葡萄专家石雪晖教授,邀请了石教授前来指导种植。最开始什么都不懂的田绍志,现在成了村里种植葡萄的一把好手。
2014年3月,在洞底坪村支两委的推荐和全体党员群众的支持下,田绍志当选村委党支部书记。作为村里最年轻的80后支书,田绍志拼的不只是资历。当选当天,他庄重承诺,任期内一定要把全村产业打造成全县亮点。
田绍志自掏腰包,带领全村葡萄种植大户,考察了常德澧县葡萄市场和品种,成功加入湖南省葡萄协会会员,技术上得到大力支持。回来后,他制定详细的发展规划,成立合作社,社里股东自筹资金用于开发专业化的葡萄种植基地。
葡萄基地也为周边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其中不乏贫困户。“除草、修花、修果、打农药,园子里的活儿都能干!” 62岁的张大妈是洞底坪村的村民,她在葡萄园里打工,旺季的时候能日入上万元。
(田绍志和老乡在葡萄地里奔走忙碌)
时至今日,洞底坪村葡萄合作社统一供苗,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病虫害防治,定期培训,在全县范围内辐射带动的葡萄种植面积有3000多亩。听到这个数字的人常常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会再追问一句:“3000多亩?”
是的,能发展到现在的规模,还得从田绍志一波三折的改革开始讲起。
产业创新:昔日荒山变身千亩葡萄园
当时洞底坪村在葡萄病虫害防控这一块,没有系统的方案,也没有配套的药剂,都是露天栽培,病虫害特别严重。村里一斤葡萄也只能卖七八毛钱。
2014年5月,田绍志打算在村里推广现代农业设施,采用大棚科技化种植的方式在村里的荒山种植葡萄,提高全村葡萄的经济价值。刚开始,响应的村民寥寥无几。
“之前没有做过,再加上一个大棚要投资上十万元,到底能不能做成也是一个未知数。”田绍志回忆说。为此,他主动带头,自掏腰包拿出20万,又号召合作社骨干成员登记。与此同时,田绍志积极想办法,争取财政资金补贴,慢慢地,报名人数多了起来。
2016年初,洞底坪村葡萄大棚建设完成,涉及将近350亩土地。为了让村民能有个好收成,田绍志邀请农技学堂的农技专家为村民直播讲授在大棚里种植葡萄的注意事项,针对村民提出的问题,一对一解惑。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f/zfj/2021-09-29/34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