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资金短缺是这个计划的一大瓶颈。
“不仅仅是智能化改造,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加工也要跟上来,但占地怎么解决?设备资金能不能顺利申请贷款?这些都是问题。”杨素珍说。
令夫妻俩忧心的,不止于此。
2015年冬,邢台山区遇上了史上最冷的冬天。茶树承受的最低气温在零下10摄氏度,但当时的最低气温是零下23摄氏度。
极端的严寒造成茶树的大面积死亡,足足损伤了20万株。经此一劫,曲保民深感购买农业保险的必要,“但一打听才知道,茶树根本不在保险业务范围内。”
采访结束时,夫妻俩特意引记者看了东篱茶园新培育的茶苗。
“前年茶树结了种子,没想到真长成茶苗了,这就好比南方媳妇,生出了土生土长的北方娃。”在这块小小的地块里,20厘米高的茶苗虽然只有筷子粗细,但瘦小的身杆上已经长出了一两片新绿。
“一杯新茶”如何唱出“一曲新词”
曾经,北纬38度,一直是茶树突破不了的生长界线。
如今,分布在灵寿、临城、阜平的830亩茶园,令太行山深处飘来阵阵茶香。
2004年,本报专门报道了河北省首破南茶北移技术难题的专家张占义。十多年过去了,北移的南茶逐渐在北方落地生根。
如果说,十多年前,南茶北移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能否种活;而现在,南茶北移则面临着很多“成长的烦恼”。
张占义告诉记者,随着茶树种植面积的扩大和茶树盛产期的到来,茶树种植显现出两种不同的现象。
一种现象,是张占义所产茶叶的滞销,今年张占义收获的600斤春茶,几乎还纹丝未动。另一种现象,是东篱茶园所产茶叶的不够销,但扩大再生产又面临着资金匮乏等难题。
看似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其实都暴露了北方茶品牌影响力不足的问题。
对此,第一种现象好理解,由于生长期长,产于太行山区的茶叶口感和营养物质都具有很大优势,价格自然不低。但由于尚未形成品牌影响力,太行茶并未形成公认的口碑,陷入“有价无市”的窘境。
而第二种现象,虽然相比之下,已经跨越了销售瓶颈,但同样是碍于品牌影响力不足,茶园难以在争取贷款和规模化种植中取得红利。资本都是逐利的,不管是投资方,还是旁观的农民,抑或是农业保险的承保方,一旦嗅到品牌的高回报,自然会闻风而动,扩大再生产也能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在打造品牌上下硬功夫,农产品产销中得出的经验教训,同样适用于解决北移南茶的烦恼。
但北移的南茶毕竟是新生事物,市场培育和反应都需要时间,成长中的磕磕绊绊需要在不断摸索中解决。
不过,既然太行茶已经在太行山扎根,良好的经济效益已经显现,那么各级1212也要善于充当伯乐,有意识地扶强做大。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南茶北移的种植技术已经比较成熟,我们研究出来的冷棚等保护性栽培方法,能有效调节温度,使茶树的种植突破了之前所谓的生死界限。
张占义介绍,符合这些条件的,河北省的太行山沿线有2700多万亩,燕山山脉沿线有2000多万亩,两山脉连接处也有2000多万亩。
太行山沿线区,是玉米结构调整的重点区。2015年底,农业部出台《关于“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提倡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和区域布局,提升农业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成熟的技术,广阔的适宜种植面积,不论是自然禀赋,还是政策导向,南茶北移都不失为调整种植结构、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太行山区农户增收的一条新路。
太行茶的发展,不由使人想到南茶北移的山东样本。山东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南茶北移,如今,“日照绿茶”“崂山绿茶”“泰山女儿茶”已经成为当地名茶,也成为北方茶中的翘楚。仔细梳理不难发现,当地1212在政策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技术推广、精深加工推进中的身影。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7-07-07/5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