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做,不弛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唯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功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做事,则功业可就。”白俊霞说这是一位先人的哲言,也是她的座右铭。
衡水市阜城县王集乡,全乡58个村庄36个是贫困村,贫困村比例全县最高,扶贫任务非常艰巨。该乡党委委员、主管农业的副乡长白俊霞,自2011年调任该乡以来,常年奔波在农业第一线,带领农民调整传统种植结构,改种棚菜等经济作物,脱贫致富,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爱戴和称赞。白俊霞也因为优异的工作表现,获评“阜城县十大杰出青年”“衡水市巾帼建功”等荣誉称号。
白俊霞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发展棚菜上。
老父亲当棚菜“示范户”
阜城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这里的农民习惯种植小麦和玉米等传统农作物。因为小麦玉米经济价值并不是很高,农民往往辛苦一年,却挣不了几个钱。王集乡党委1212一班人经过研究考察,认为要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必须改变传统的农业种植结构,改种经济作物。为此,王集乡将棚菜种植(西瓜、樱桃、西红柿)列为最佳生产模式。
2011年,白俊霞从大白乡调往王集乡任党委委员。刚一上任,她就接到了引导农民改种棚菜的任务,这个任务并不轻松。老百姓多年形成的种植习惯,一时半会儿不容易转过弯来,观望情绪非常严重。白俊霞走村串户做工作,介绍种植棚菜的好处,可是任凭她磨破了嘴皮子,响应号召跟着干的却没有几户。刚一来工作就僵在了那里,怎么办?
“老百姓致富的愿望是有的,但是种植棚菜前期需要一笔投入,老百姓担心把钱投进去,最后挣不到钱。”白俊霞说,要让老百姓认识到种植棚菜的好处,必须先有示范户,可这示范户去哪里找呢!白俊霞一咬牙,利用自己老家就在王集乡的优势,从家里拿出2万元钱,让自己的老父亲带头种植棚菜。她和老父亲有言在先:“挣了,算你的;赔了,算我的。”
多年以后,说起当初从家里拿出2万元钱带头种植棚菜,白俊霞直言当时心理压力很大。毕竟,那时候王集乡的班子成员,一个月只有不到1500元的工资。除去基本生活花费,相当于把两年的收入投了进去。看到乡里的干部下了这么大的决心,有几个村的村干部说:“白副乡长,你带领我们一起建吧,群众的工作我们去做”。就这样,王集乡的棚菜产业有了开端。
大事小事都要找乡里的“白姐”
白俊霞深知,作为乡镇干部要说服老百姓改种棚菜,自身不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是不行的。白俊霞虽然出身农村,但是对于种植棚菜也是个“门外汉”。于是她利用业余时间,结合自家种植棚菜的实践,苦学相关知识。从土地、种子到销售、价格乃至产业、金融,白俊霞都仔细研究过,现在说起来已经是头头是道。
“掌握了专业知识,再去给村民做工作就顺利多了。”白俊霞说。种植棚菜的农户越来越多,王集乡的棚菜产业逐渐发展了起来。白俊霞更忙了。她一方面成立宣传队,组织棚菜种植户到各个村子讲做法、讲效益,带动更多村子发展;一方面多次组织村民到山东、饶阳等棚菜产业发达的地区学习经验,开阔眼界;一方面为遇到困难的村民找资金、找销路……
王集乡的周化庄村地处偏远,地理环境封闭,村民接受新鲜事物的愿望不强。从2012年起,白俊霞多次到村里做工作,动员村民们流转土地种植棚菜,她帮助跑贷款、送技术。“第一年种的是西瓜,当年就收回了成本,往后都是赚的。我们尝到了种棚菜的甜头,继续扩大规模,现在已经达到了100多亩。每亩每年有2万多元的收入。”村民安志华说。
那段时间,白俊霞每天早晨五点多起床,晚上九点多才回家,她的电话24小时开机,只要村干部或村民有什么事咨询,她都耐心帮他们解决。乡亲们都亲切地称呼她“白姐”。“白姐,我的西瓜熟了,给找辆车卖了吧!”“白姐,我的菜有病了,打什么药?”“白姐,俺家西瓜卖了,请请你吧!”……无论好事、坏事都给她打电话。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7-07-04/5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