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龙头企业带动群众发展产业
春雨中,几十个村民在河谷两岸的草果地里清理杂草。“去年草果价格非常好,卖到10多元一斤,家家收入都有增长,村民们劲头十足。” 大兴地镇四排拉多村党总支书记杨林华看着山坡、河涧里种植的草果开心地说。
那咪自然村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大兴地镇四排拉多村最边远的村寨,山高路远,交通不便。近年来,大兴地镇利用该村背阴地多,土质好的地理优势,扶持村民在陡坡地、河涧边种草果,引领困难群众走特色产业脱贫新路子。如今,昔日偏僻落后的那咪村种植的4000亩草果全部进入盛果期,每户都有万元以上收入。
而地处高寒山区的鲁掌镇三河村,依靠草果、核桃等特色产业,村民人均纯收入达8000元,成为怒江有名的生态文明村、富裕村。
那咪村和三河村的脱贫故事,是怒江坚持走生态立州、绿色富民之路的生动写照。
思路 立足优势,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怒江有丰富独特的生物资源,蕴藏着打造特色经济的广阔前景。但因基础设施、人才、资金等各种因素的制约,产业发展一直是怒江的软肋。如何解决好“大资源小产业、大资源小品牌”的问题;如何把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怒江强。怒江州第八次党代会将发展特色生态农业作为“十三五”期间的“十大行动”之一,把特色生态农业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举全州之力高位推进,为全州实现脱贫摘帽和全面小康两大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以前总以为在山坡上多种几亩包谷、洋芋才能脱贫致富,而这几年的实践证明,种好草果、重楼,保护好生态,村民才能有钱赚,村子才能实现大发展。”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草果种植户木文忠的话说出了广大独龙族群众的真实感受。
“留住绿水青山,就留住了怒江州各族人民的命根子。我们在推动贫困地区项目建设、优势资源开发中,必须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推进扶贫开发的红线,既要重视大扶贫、大开发,更要重视大生态、大保护,严守生态红线,保护好怒江的绿水青山。”州委书记童志云说,近年来,怒江州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的原则,实施了百万亩林果基地、百万亩中药材基地、百万株庭院经济林、百万头商品畜基地等一系列绿色发展项目。通过持续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土地整治、小流域治理等一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充分利用生物资源、气候资源多样性的特点,大力发展“混农林业发展模式”,加快以核桃、漆树等为重点的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引导群众从种植粮食作物向发展经济产业转移,依靠特色产业发展增加收入。
泸水市六库镇小山坝茅草坪以“公司+农户+基地”的方式在荒山坡种植泡核桃1153亩,又在核桃林下种了100亩魔芋,放养了15000只土鸡,年收入达50万元,还带动附近的玛簧箐、苗干山等村组60户农户依靠林下土鸡养殖业发展生产。
贡山县结合高寒山区海拔高,砂石土壤多,雨季长等实际,从外地引进优良山药品种,引导山区农民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探索一条符合山区生产实际的林下生态产业发展路子。如今,全县山药种植面积已达3869亩,覆盖三乡两镇。而另一个富民产业——草果,产量已达2554吨,实现产值3320万元,成为该县特色生态农业产品的标签和精准帮扶的主打项目之一。
如今,怒江州已经初步建立了以优质中药材、木本油料、特色经作、特色畜禽、高山杂粮5大特色产业为主的生态多样性产业发展格局,群众增收的门路逐渐多元化。
举措 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
春雨中,走进福贡县匹河怒族乡老姆登村千亩茶山,云雾缭绕,茶香扑鼻,让人心旷神怡。“现在,老姆登茶很好卖,不愁销路。”村民沙罗告诉记者,5亩茶叶林是她家的主要经济来源,一年可带来5000多元收入。“种茶叶收入比种包谷高,还能保护生态,吸引游客,非常划算。”
随着老姆登乡村旅游业的繁荣,老姆登茶叶的品牌知名度在不断提升,茶业生产已成为了匹河乡的支柱产业、民生产业。
获得全省首批“云药之乡”称号的兰坪县,利用林地广阔的优势,实施云黄连、秦艽基地建设,全县中药材常年种植面积达7万亩。被誉为“草果之乡”的贡山县普拉底乡,草果种植面积已达8万亩,仅此一项,该乡农民人均收入就达1600元。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7-03-29/10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