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疏除密集枝、重叠枝、病虫枝、徒长枝和细弱枝,改善光照和营养条件,这样才能确保果子所需的营养和水分……”6月28日,在泸州市纳溪区合面镇双凤村8组,脆红李种植大户阮小平农技人员的指导下对脆红李进行挂果期管理。
2013年,在外打工10多年的阮小平返乡试种100亩脆红李,打造高山脆红李种植基地。在阮小平带动下,他在外打工的伯伯、叔叔、堂兄等10户阮姓人家纷纷返乡,复垦丢荒地和改造低产林,连片发展优质脆红李600亩。如今,阮小平的脆红李30%进入试挂果,预计产量可达2.5万斤,直接经济收入近8万元。
外出打工学种菜 打拼六年当上“农场主”
阮小平今年30岁。2002年,16岁的他初中毕业没有考上高中,经过几番思考后,他放弃复读再考,跟随着叔伯、姑丈远赴天津打工。由于阮小平没有文凭和技术,在天津待很久都找不到工作,后来在姑丈的帮忙下,在一个蔬菜种植公司找到了一个蔬菜大棚管理工作,每月工资800元。
“管理大棚蔬不仅辛苦,更需要技术……”在大棚干了不到两个月,阮小平体会到自己的书读得太少,种菜也需要知识。于是,每天干完菜地的活,阮小平便跑到附近的农家书屋查阅书籍,学习大棚蔬菜种植管理技术,书上没有的技术,他就到别的种植大棚去咨询。半年后,阮小平的勤奋和管理的蔬菜大棚高产优质,得到了蔬菜公司老板的赏识。第二年,老板便让他负责管理两个大棚。
于是,年轻的阮小平顶着压力开始自己“种菜路”,从负责两个蔬菜大棚开始,到最后负责十几个蔬菜大棚。工资也从刚进大棚时的800元涨到了4000多元。
“帮人种蔬菜收入稳定,但不是我的理想……”2008年,阮小平谢绝了蔬菜公司老板的加薪挽留,辞掉了原来的大棚管理工作,夫妻二人在渤海湾以年租金5万元承包了6个蔬菜大棚。他想,自己有技术和经验,别人种菜都能赚钱,为何不自己当老板呢?
这一年,阮小平22岁,成了渤海湾最年轻的“农场主”。
瞄准产业规划 返乡种植脆红李
“小阮,你在外面也拼打了10多年,学了技术还开了眼界,村里有土地规划项目,我想利用这次机会,在山沟头发展经果作物,你回来带着村民干吧。”2013年春节,阮小平回家料理父亲后事,村党支部书记蒋晓林找到他,和他谈了村里的发展规划。于是,阮小平被村党支部书记蒋晓林的一翻话打动了。看着家门口因村民外出务工导致成片土地摞荒实在可惜。于是,阮小平决定带着自己多年在外打拼的资金返乡,利用家里和邻居撂荒的土地,发展脆红李种植基地。
说干就干。当年3月,阮小平带着妻儿返乡,准备发展脆红李产业。
为了尽快学习掌握脆红李种植管理技术,阮小平先后在在附近的古蔺县脆红李基地学习三次,还到宜宾江安李合作社考察合作社营作模式。除草垒梯、挖坑修路……不到3个月时间,阮小平花了3万多元把60多亩荒山全部整理出来,又投资3万多元从古蔺县引种了脆红李幼苗。
看着一棵棵李树苗茁壮成长,阮小平有新打算:“这山垭口很多都是阮姓自家人,说服他们都种植脆红李,扩大种植基地规模,打造李花观赏和李子体验采摘基地……”
“去年夏天雨水多,一下就死了200多株李树,损失好5000多元……”阮小平的妻子马祖宣对他放弃在外的稳定收入不干,偏要回到自己的穷山沟投资没有把握的种植业很不理解: “在天津种植蔬菜虽然也苦,但每月好歹都有1万多元收入,回来干了两三年,几乎全是投入。”
功夫不费有心人,在阮小平持之以恒的带动下,他的他在外打工的伯伯、叔叔、堂兄等10户阮姓人家纷纷返乡,复垦丢荒地和改造低产林,连片发展优质脆红李600亩。如今,走进双凤村8组,翠绿的脆红李已高过人头,一山连着一山,树技上的李子沉甸甸的,随风摇曳。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6-07-01/19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