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张云祥魏珍夫妇:齐心闯出致富路


 

张云祥魏珍夫妇:齐心闯出致富路

夫妇俩在养鸡场。

  虽然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施甸县摆榔彝族布朗族乡大中村的张云祥和魏珍夫妇仍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去年12月,省委书记李纪恒来到他们家的养鸡基地,对他们夫妇发展生态养鸡产业,带动村民致富给予了充分肯定。张云祥和省委书记握手的照片还登上了报纸的头版。

  近日,记者再次来到张云祥夫妇的养鸡场,探访他们生态土鸡养殖的发展情况。在养鸡场,张云祥夫妇很是开心,他想告诉李纪恒书记:“我们夫妇通过不断学习知识、完善养殖技术、精心管理,现在生态土鸡产销两旺,由当时的4500多只发展到了2万多只,请书记放心,我们会进一步壮大养殖规模,带动更多的农户脱贫致富。”

  多次创业 不屈不挠

  张云祥所在的大中村,为布朗族聚居村,山高坡陡,土地贫瘠。因为缺水,这片土地种不出水稻,就连种植的烤烟也因质量不好而卖不上价。长期以来,村民只能以种植包谷、小麦等传统农作物为生。

  大中村党支部书记李新照说,“村里人只能靠山吃山,9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的467户2076人,贫困户就有278户597人,农民人均纯收入仅3600元。”

  张云祥是土生土长的大中村一组农民,祖祖辈辈在山地里谋生,到了他这一辈,日子仍不见起色。“4兄弟跟父母挤在老房子里,有时候包谷面都吃不上。”张云祥说,他23岁分家后,领着两个孩子在外面盖了3间土木结构的房子,住的才宽敞一点。

  张云祥是村里公认的能干人,但缺水少田的山区,拼死拼活在地里头也难以刨出金疙瘩。当时两个儿子正在读书,家里要花钱,眼看着种地没指望,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为了增加收入,供孩子读书,张云祥夫妇开启了打工模式。“做兽医、做烧酒、烧砖烧瓦、挑大粪、打零工,见到什么做什么,什么挣钱做什么。”张云祥说,辛辛苦苦一年,却挣不了多少钱。

  2006年,尝试了无数挣钱门路的张云祥夫妇通过置换土地,在小松林这片山地种植了63亩西南桦。没想到,这片林地却为日后发展生态养鸡提供了绝佳场所。

  生态养鸡 找准致富路

  走进张云祥夫妇的养鸡场,在绿树掩映的草丛中,一只只羽毛鲜亮的土鸡在觅食,自由生长。靠着这些生态土鸡,他们家的日子一天天好过了起来。

  2012年12月29日,在云南农业大学读大二的儿子张海彪将父母介绍到学校的养鸡基地打工。“刚进去就被震撼到了,16亩左右的山地里,有产蛋鸡、商品鸡、种鸡等各种各样的鸡。”魏珍说。

  孵化、选种、打疫苗、人工授精……在养鸡基地8个多月的时间里,张云祥夫妇学会了养鸡本领。“除了不会做实验,什么都会了。打工也不是长久之计,自家有60多亩山林,又有养鸡技术,回去闯一闯吧。” 发展林下养殖,张云祥早就有这样的想法,但以前苦于没有技术,一直耽搁着,夫妻俩考虑再三,决定回家创业。

  2013年9月22日,夫妻俩带着从学校买来的600多个鸡蛋回到了家,开始了生态放养土鸡的创业之路。“要养就养生态土鸡,让鸡仔们在大自然中自由自在地成长,饿了吃青草、包谷、酒渣,饱了就在树林里散步、嬉戏,这样养出的鸡肉质鲜嫩,炖出的鸡汤纯正。”魏珍说。

  半年多后,夫妻俩开始售卖第一批生态土鸡,虽然比市场上的普通鸡价格贵七八元钱,但一上市就深受欢迎。现在,慕名来鸡场买鸡的人越来越多,不少附近县区的顾客还专门过来购买。去年,卖土鸡的毛收入有20多万元,纯收入9万元左右,不仅迅速脱贫,还迈向了小康。闯荡了多年,张云祥夫妇终于找到了脱贫致富的路子。

  目前,张云祥夫妇养殖规模已扩大到2万多只(含脱温小鸡7600只),有专业技术的儿子学成归来后,也留在了家里,帮助他们夫妇发展养鸡产业,但他们没有满足于此。魏珍说,在施甸县项目扶持资金和贴息贷款的支持下,已经投入了60多万元修建好鸡场道路,建盖了标准的孵化室、鸡舍等设施,又购置了两个标准孵化箱,可以同时孵化5560只鸡仔。同时,与云南农业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由他们提供鸡苗,扩大养鸡规模。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农民人均纯收入 林地 小麦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