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安徽:蚕桑业期待“破茧成蝶”


  “推动技术创新,向机械化、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提高桑园亩产效益,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十二五”期间,全国蚕桑产业经历“东桑西移”布局调整,生产中心向西部转移。我省蚕桑产业体量下滑,桑园面积从2010年的60万亩、蚕茧产量2.18万吨,到2015年桑园面积55万亩、蚕茧产量1.9万吨,分别下降8.3%和17.4%。

  我省桑园面积缩减的根本原因在于亩产效益不高。据调查,不少地区1亩桑园收益只在4000元左右,扣除种养成本后,农民收入还抵不上把土地出租给别人的租金。 “改变这种现状,就要改变蚕农种桑养蚕仅以出售蚕茧作为收入的唯一来源,提高桑园亩产效益,稳定蚕农收入。 ”范涛说,例如,提高蚕桑生产集中度,形成优势产业群带,增强规模效应;挖掘蚕桑生态、文化功能,实现蚕桑生产与休闲经济的有机结合,拓展增收渠道;推动蚕业技术创新,促进传统蚕业向机械化、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开展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发展桑园林下经济等。

  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桑农以及丝绸厂人手不够,也是制约蚕桑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今后,要大力支持以夫妻等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蚕桑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蚕桑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同时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示范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通过生产要素和利益联结,形成利益共同体,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和人员参与蚕桑生产。 ”省有关部门人士指出。

  “对企业来说,要度过眼前困境,必须更广泛地开拓市场,扩大副产品的增加值。比如,过去收到鲜茧先要烘干,这样一吨干蛹只能卖6000元。现在我们采取鲜茧冷冻的方式,不破坏蚕蛹的营养价值,蚕蛹可卖到2.6万元一吨,价格大大提高。再比如,过去我们缫丝用剩的下脚料只能卖7万元一吨,现在经过加工,可以制成绢纺绸的原材料——桑蚕棉球,价格一下子就涨到17万元一吨。 ”朱华成说。

  “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市场,另一方面要做好桑茧并重。 ”孙凤柱表示,“桑树一身都是宝。桑枝可以入药,桑叶可以制茶,粉碎后还能做饲料;桑葚味道好,营养价值高。 ”

  在金寨县,蚕桑业正在淡出人们的视线。当地不少乡镇瞄准了新的产业,如中药材、蓝莓种植等。 “我省不少地方,种桑树有林业补贴,但金寨没有。这里蚕桑业有着完整的产业链,如果给予一定政策激励,百姓种桑养蚕就可以获得相对稳定的收益。 ”孙凤柱说,“调整产业结构,建设优质高产高效桑园,还可以充分利用荒坡地栽桑,变废为宝,这样既可以获得经济效益又可以绿化环境,一举两得。 ”

  范涛表示,如今,生产区域相对集中,专业大户增加,生产方式发生转变,以桑为业的理念正在形成。未来,作为传统特色农业的桑蚕业或将“破茧成蝶”。

  紧盯市场需求“导航灯”

  一边是普通蚕茧销路不畅,卖不上价,一边是优质蚕茧供不应求,加工企业要高价从外省收购,蚕桑业面临的这种尴尬并非特例。

  近些年消费升级明显,表现在农产品消费上就是人们希望吃得 “更绿”“更健康”。遗憾的是,生产环节没能跟上。传统农业重产量而忽视生产与消费、产品与市场衔接,农业往往掉入“想卖的卖不掉,想买的买不到”怪圈。所以我们看到近些年粮食连年丰收,种田效益却呈下滑趋势。从水果到蔬菜再到稻谷,农产品滞销现象屡屡发生,但优质农产品供给却明显不足。像蚕桑业一样,我省一些历史上兴盛的农特产业,由于跟不上市场变化而停滞不前,甚至萎缩。

  对此,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省提出大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形成结构更合理、保障更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落实这些要求,关键在于紧盯市场需求这个“导航灯”,以市场为依据优化品种品质结构、种养结构、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紧盯市场需求“导航灯”,要以龙头企业为抓手。企业对价格信号最敏感,对市场需求变化最了解。一方面要加强龙头企业扶持,力争培育出行业 “排头兵”,以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开拓新市场。另一方面要完善联结机制,让供需信息更顺畅地流动,带动千家万户“咬定”市场,分享更多利益。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蚕桑 蚕茧 桑叶 外出务工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