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安徽:蚕桑业期待“破茧成蝶”


  王科来今年62岁,一直以来都是和老伴两人在家养蚕。据介绍,蚕生长周期可分为五龄,前四龄,蚕吃掉的桑叶只占其一生所食桑叶的15%,而五龄蚕则能吃掉余下的85%。所以可想而知,在养育五龄蚕的时期,王科来夫妇是如何夜以继日地忙着采桑。 “忙不过来的时候得雇人,最高峰时要雇6个人。 ”王科来说。

  槐树湾乡是金寨县蚕桑产业的主产区,如今,乡里养了10张以上蚕种的大户只有10个人左右。该乡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汪先友表示,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在家养蚕的多为“5060”人员,“年轻人不愿意回来,一方面是因为活累,另一方面是因为养蚕一年只忙2个月,剩下的10个月没什么收益,很容易有其他赚钱途径的年轻人肯定不愿意‘吊死在一棵树上’。金寨蚕茧卖不上高价,一亩桑园毛收入只有4000元左右。 ”

  蚕桑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桑园管理、摘桑叶、养蚕都离不开人工。当大多数年轻人选择了离开,桑园开始萎缩。金寨县农委桑蚕茧丝绸开发科科长孙凤柱告诉记者,蚕桑产业是金寨县的传统产业,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该产业一年能为县里贡献三分之一的税收。然而,金寨县桑园种植面积在1996年达到最高峰的30万亩后,便一路下滑,现在只有3万亩左右。

  在我省其他地区,类似情况并不鲜见。省茧丝绸办的调研报告显示,2015年,黄山市桑园面积8.36万亩、同比下降4.4%,桑蚕发种量52007张、下降29%,生产鲜茧2433吨、同比下降24.5%;宣城市桑园面积4.76万亩、同比下降21.6%,桑蚕发种量37715张、下降24.1%,生产鲜茧1815.5吨、同比下降19.6%;池州市桑园面积3.07万亩,实际投产不足50%,桑蚕发种量19074张、同比下降12.2%,生产鲜茧856吨、同比下降3.3%……

  据省茧丝办统计,去年,全省桑园面积51.86万亩,同比减少6.6%,实际投产桑园面积只有26万亩左右。全省全年桑蚕发种量37.16万盒,同比下降3.6%。

  “桑园面积、蚕茧产量下滑,制约着产业链下游发展”

  优质蚕茧供不应求,企业遭遇低谷“轰轰轰……”4月中旬,记者走进安徽三利丝绸集团公司生产车间,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车间内温度也比外面高了好几度。

  “这还不是最热闹的时候,11组缫丝机器只开工了3组,一方面是因为招工难,同时蚕茧也不够用。我们一年在本地收购干茧200吨左右,只够工厂开工两个半月,剩下的都要到外地买。 ”该公司副总经理朱华成无奈地说,“但更主要的原因是,丝绸产品以出口为主,近年来欧美丝绸消费量减少,产品销路不好。白厂丝的价格也在降,2013年,一吨丝能卖38万元,现在只能卖32万元。另外,印度、巴基斯坦等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积极发展桑蚕业,国际市场竞争加剧。 ”种桑养蚕是茧丝绸行业稳定发展的基础,近几年我省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逐年下滑,也制约了茧丝绸产业下游企业的发展。

  普通丝绸制品的消费量在减少,但优质丝绸奢侈品仍供不应求。作为我省茧丝绸行业领头企业——安徽京九丝绸股份公司,也面临着当地优质蚕茧不足的境况。“以企业的缫丝加工能力,每年可直接消化5万亩桑园所产蚕茧量。但现在我们只能在阜阳本地收到20%的蚕茧,其他的都要从江浙收购。 ”该公司负责人马品德表示,“目前我国有1200万亩桑园,但符合世界范围内生产丝绸奢侈品要求的桑园仅有几十万亩,其中阜阳本地约1万亩,远远不够用。 ”

  收购鲜茧、送到收烘车间烘干、选优质蚕茧、再到自动缫车间抽丝剥茧……加工蚕茧步骤复杂,人工需求多。朱华成告诉记者,在当地茧丝绸业最红火的1998年,他所经营的一家当地丝绸厂一年生产两三万米绸布,养活了1100名员工,“现在生产效率提高,150名员工一年可以生产8万米绸布,但利润稀薄到只能勉强不亏本。 ”

  据了解,我省茧丝绸行业现有22家省级龙头企业,总体来看,仍存在企业规模偏小、效益低、辐射面窄、带动作用不强等问题,难以充分担当起龙头企业角色。“部分小型企业对蚕桑基地建设重视程度不够,投入不足,科技创新和研发能力差,丝绸后道深加工仍以缫丝、坯绸等初级产品加工为主,附加值较低,缺乏具有市场竞争力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和品牌。 ”安徽蚕桑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所长范涛分析认为,现阶段茧丝绸加工的主要目标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蚕茧质量和劳动生产率,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创名牌产品,扩大安徽丝绸市场占有率。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蚕桑 蚕茧 桑叶 外出务工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