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黄芽韭菜种植基地采访马振华
春节刚过,红杏村350亩黄芽韭菜历经一场大雪后重焕生机,刚割了不久的韭菜茬透出新绿。马振华奔忙在春寒料峭的田垄间,耐心地指导着工人们为韭菜浇水、施肥。
“最怕的是这场大雪连韭菜棵子(韭菜根)都冻坏了,好在只损失了一发韭菜,这已经是无法避免的了!只要精心呵护培植,损失很快就能挽回。”马振华信心百倍地对记者说,种植是看天吃饭的活计,没有风险是不可能的,只要竭尽全力为群众提供技术,抵御风险,畅销渠道,抱团发展,就能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我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要带领群众富起来!”
红杏村位于泸西县白水镇西部坝区,是传统的回族村寨,人多地少,农民贫困问题比较严重。今年54岁的马振华是红杏村村党总支书记,他自高中毕业后就进入红杏村小组,先后担任过红杏村村小组组长、红杏村委会副主任、主任,2013年任红杏村党总支书记至今。“有多大的能力就做多大的事,我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要带领群众富起来!”这是马振华对群众的承诺。“马支书从来不说白话。”在群众的眼里,他是值得信赖的村干部。
红杏村多年来依靠“一棵烟经济”,近年来,由于烤烟种植受政策调控,加上其他“替代”方兴未艾,导致了群众增收缓慢、集体经济一度处于“零点”。看着父老乡亲“钱袋子”一直鼓不起来,马振华深感肩上担子沉重。只发展传统产业,靠群众单打独斗,连日常生活开销都成问题,更别说致富了。那靠什么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呢?马振华一夜夜辗转反侧,终于想出群众致富的新路子:只有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搞高效农业,围绕特色产业实施‘股份合作经济’项目,才能助推群众与集体‘双增双赢’!
“红杏人没有经商或到外地打工的习惯,祖祖辈辈都是庄稼人,靠‘一亩三分地’生活。‘民以食为天’,只要在土地上下足功夫,就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马振华决定自己先行,摸索出一条适合红杏村现状的路子。“要想让群众心甘情愿地跟着自己干,自己的致富路子必须经得起考验。”他知道这条路布满荆棘,但他必须走下去,只有自己成功了,他才放心领着群众干。为带领群众调整产业结构,马振华贷款20万元,带领3名党员抱团流转土地110亩种植灯盏花,自己主动承担风险,成了“第一个吃西红柿的人”,迈出了先行先试的“关键一步”。灯盏花尝试失败后,他开始尝试发展万寿菊、除虫菊、银杏,由于缺乏经验、市场不稳定等诸多因素,几年下来血本无归,到处欠债。
俗话说,出钱买经验。马振华的“学费”算是交足了,心也变细了,但“穷则思变”,胆子却没变小,为了践行对群众的承诺,他反而越挫越勇。“仅靠满腔热忱是做不了大事的!”他从未像现在这样感到学习知识的迫切性,他开始整天查资料学习,四处奔走考察。2015年,他以“双推进”为契机,多次带领村组干部到弥勒东风农场、滇东农产品交易市场等地考察、了解行情。他发现种植黄芽韭菜价格高、市场好、投资小、技术容易学。经过充分调研论证,马振华仔细盘算了一笔经济账,想通过“借力”解决技术支撑和畅通销售渠道,他从弥勒、玉溪两地请来技术人员和销售专家,与玉溪澄良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收购“订单”,红杏村启动实施了强基惠农“股份合作经济”黄芽韭菜种植项目。第一拨栽了100多亩,第一发韭菜才割完他的成本就回来了。群众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大家争相效仿,到基地打工的、学技术的人渴望发家致富的热情一下子被点燃了。
“两委班子拧成一条绳,发出同一个声音,群众才有向心力!”
马振华带领群众致富的消息不胫而走,大家人前背后都夸他“不得了”,他有自己的说法,“靠我一个人什么也做不了,只有村委‘两班子’拧成一条绳,发出同一个声音,群众才有向心力!”如今的红杏村“股份合作经济”项目花开各村,专业合作组织异军突起,宗教关系和顺,一幅组织强、服务优,产业兴、百姓富的壮阔画卷在红土地上舒展开来。这,得力于红杏村有一支政治过硬、作风优良的基层干部队伍,引导党员、干部和群众更加相信党、依靠党和拥护党,在党的带领下阔步前行,共奔小康致富路。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6-03-07/10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