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贵州织金县:“致富树”结出“黄金果”


 

  毕节市织金县自强乡山口村位于“乌江百里画廊”上游,这里依山傍水,山如斧劈、水似碧玉,居民们沿河而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最近几年,在河边准时出须、结穗的玉米变成了扇子似的枇杷叶,黄澄澄的玉米也成了金黄的枇杷。

  近期,正是枇杷成熟时,到这里游玩、采摘枇杷的游客越来越多,枇杷熟了,村民们也开始忙活起来。

  5月16日,记者同自强乡山口村村民们一起,感受这满村的“黄金果”给小村庄带来的变化。

  转业军人回乡带来致富“妙方”

  自强乡距离织金县城67公里,进入乡镇街上后,因交通不便,记者一行在盘曲的山路上继续前行了约半小时进入山口村。这个沉寂于山坳间的小山村,打开门抬头看,或是逶迤向上的山路,或是高大宽阔的高山,一条新修没多久的通村路穿梭在深绿色的枇杷叶里,从远处看,好似一条白丝带。

  纳介河“五星枇杷”

  据了解,山口村种植的是一种底部呈五角星的“五星枇杷”,这种枇杷,肉质厚、籽少、个头大,分批从福建、四川等地引进。

  那么,枇杷是怎么进入山口村的呢?这还得从该村的村支书王强说起。

  2005年,从湖南当兵转业回来的王强回到贵州,在贵阳一建筑公司担任安全员,在此期间,他发现贵阳经果林发展得很好,想到常年在外务工不长远,加上在家的父母无人照顾,于是回家发展经果林的想法开始在他的脑海里萌芽。

  2007年3月,王强回到山口村,他发展经果林的想法得到一些村民的认同,于是一开始大家一起种植桃树、柑橘等共计80亩果树,但最终果树要么挂果晚,要么不挂果,经果林发展第一次宣告失败。

  失败后,王强通过介绍找到相关专家、技术指导员等到山口村调研,结合当地土壤、气候等特点,调研人员建议他们试种枇杷。

  “得到这一反馈信息后,并没有多少村民愿意试种,于是村里几位老党员一起试种,建立了50亩党员创业带富示范基地。2009年,树开始挂果,大家见收益不错,于是纷纷跟着种枇杷,当初示范基地种植的50多亩也变成了今天的1200亩。”王强说。

  青山绿水小村庄枇杷成熟正当时

  就这样,当地村民开始在沿河的土地里种上了枇杷,如今已是种下的第7个年头,五月正是枇杷成熟的季节,村民们又开始了采摘枇杷,抓住最佳销售时机将最好的枇杷卖给前来游玩的游客。

  因为只有一条通村路,原本狭窄的道路一半路面停满了长长的汽车队伍,另一边,是村民们集中销售枇杷的“小市场”,当天,前来卖枇杷的村民不是很多,篮装、桶装的枇杷一字排开,似乎与井然排好的汽车们相呼应。

  2009年,在王强的带领下,山口村枇杷试种并成功挂果,该村纳介河组24户村民也跟着将世代种植农作物的土地改种了枇杷,三年后,村民们的枇杷也开始有收获了。

  作为首批一起种枇杷的农户之一,党员郭太武家种植了近40亩地的枇杷,“家里的地都拿来种枇杷了,因为这比种玉米强多了。”与许多种植经果林的农户一样,郭太武用最直观的方法阐述他对种植枇杷的肯定,“40亩地全部种玉米,一年收获5000斤可卖6000元,同样面积的土地收获2000斤枇杷可卖2万元,比种包谷划算。”

  为郭太武带来收益的可不止枇杷,因为乡里农家乐还未完全发展起来,他与家人销售枇杷的同时,卖炸洋芋、卤蛋等小吃,也让他们每天有近200元入账。如今,卖枇杷已近一星期了,郭太武按照枇杷10元/斤的价格,目前他们已经卖了5000余元。

  郭太武说,他原本在贵阳一农贸市场卖点蔬菜,每年的收入在7—8万元,枇杷成熟的这一个月,他缴纳了在贵阳的摊位费,将经营摊空着回家卖枇杷,“枇杷每年可为我额外增收2—3万元,卖完了我再回去卖菜,一点也不耽误。”

  郭贵强挑着刚从地里采摘的枇杷

  拿出好土地栽种枇杷的还有同村已70岁的郭贵强,这位从12岁就开始种庄稼的老人,谈到拿已种了一辈子玉米、土豆的土地种植枇杷,他表示:“一点也不用担心没有收益。”

  “种包谷需要肥料,投资大,种枇杷劳动力大,但投资小经济收入多。”郭贵强这是今年第一天卖枇杷,他一边乐呵呵地招呼大家尝尝他家的枇杷,一边聊着改种枇杷后带来的收益,他说,相比较种包谷、洋芋所需的肥料,种植枇杷主要的“支出”是劳动力,“我们施的是农家肥,最忙的时候还有打花、打果,这些都要靠劳动力才能完成。”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枇杷 土地 玉米 枇杷叶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