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食用菌之乡——平泉,提到食用菌,人们首先会说到一个人,他就是平泉县食用菌研究会理事长、希才应用菌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梁希才。
百度搜索中打上“食用菌梁希才”几个字,可以搜索到1760条相关结果。“菌业拓荒者”、“农村科普带头人”、“菇农贴心人”……还有各种荣誉称号不胜枚举。
从事食用菌科研革新研究工作30年来,梁希才曾先后承担国家、省、市重点科研课题15项,创新食用菌生产技术8项,获3项发明和1项实用新型专利,发展科技示范基地6个,发展带动食用菌生产户达8100户。他先后引进示范成功灵芝、鸡腿菇、黑木耳等栽培技术,选育出黑木耳、“黑A”等新品种。
凭着坚强的毅力和开拓进取的精神,梁希才在食用菌科研革新的道路上潜心研究、开拓创新,用科技为食用菌产业发展领路护航,让菌香飘进千家万户。
扎根沃土,放飞青春的梦想
初识老梁,他脸上憨憨的笑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采访的几个小时中,老梁不停地接听着电话。
“菌棒发黄是拌料不均匀造成的,记得蒸料一定要蒸熟,别着急,不要扔掉,刷上粘菌灵就好了……”老梁一边细心地听菇农说,耐心地给菇农讲,脸上始终挂着笑容。
1958年12月,梁希才出生在平泉县茅兰沟乡烧锅营子村一个地道的农民家庭,家里兄弟姐妹七个,男孩里梁希才排行老二。
“小时候我特佩服我父亲,他是大队的农技员,种地施肥,果树剪枝,农活上的技术问题他都能解决。”老梁回忆说。
受父亲的影响,老梁从小就是个好钻研的孩子。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学过一篇《赵州桥》的课文,回家后,十几岁的梁希才突发奇想:“家门前的小旱河一到夏季就流水,进出特不方便,要是用石头搭个桥该有多好啊!”
“说干就干!行不行试试看!”一放学,梁希才就跑到河套去捡石头,再用手推车把石头送到家门口,按照课文中讲到的石拱桥的原理一点点的垒搭,失败了,找找原因重新再来。没想到一个多月后,石头桥还真就垒成了。推车、走人都没问题。乡亲们见了个个竖起大拇指,“老梁家这二小子真有脑瓜,将来肯定有出息!”
1974年,16岁的梁希才初中毕业了。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解决一家人的温饱问题是头等大事。作为家中的男孩,梁希才决定回家务农。他学过木匠、瓦匠,下过煤矿,修过铁路,给大队栽果树、垒大坝,无论干什么,识文断字又好钻研的梁希才都有把子好手艺。
“那时候大队里有报纸,一有功夫我就跑到大队去看报纸,看到报纸上有科研专家事迹的报道,再配上一张穿着白大褂看着显微镜的工作照,心里甭提多羡慕了。”那时候的梁希才心中就有一个梦想,要是有一天自己能成为照片上那样的人该有多好啊!
功夫不负有心人,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
23岁那年,县农业局土肥站招化验员。有文化,又是大队的农技员,梁希才如愿以偿地穿上白大褂,成为一名土肥站的化验员,多年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老梁说,时至今日,只要一走进自己的食用菌研究化验室,心中都有一种说不出的兴奋。
艰苦创业,托起百姓致富的脊梁
结缘食用菌,是一次偶然的机会。
1985年,在土肥站做化验员的梁希才被县农业局派到保定参加了一个食用菌培训班。
“听了专家教授讲解食用菌的生产原理、广泛用途和发展前景后,想到平泉县地理气候适合食用菌生长,而且当地又有丰富的林木资源,我的心中豁然亮起了一盏明灯。”第一次接触食用菌的梁希才感觉自己的视野一下子就开阔了。
回到县里,他的想法得到了主管领导的支持和肯定,开始投资1000元搞起了500袋平菇的试验,并一举取得了成功。从此,梁希才开始了他的菌业拓荒之路。
初战告捷,更加坚定了梁希才推广食用菌栽培技术的决心和信心。为了能够规模发展食用菌生产,他苦口婆心地说服动员家里的亲戚和乡亲们,率先在老家烧锅营子村建起五个塑料大棚,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尝到甜头的乡亲们开始相信梁希才的话,并跟随他一起发展食用菌产业,家乡也就变成了他推广食用菌的示范基地。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5-05-08/4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