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杨伟:三年三连跳 致富“领头羊”


 

  进入12月,桂东南秋收之后进入冬闲,但在浔郁平原桂平市石龙镇新村的田野上,却是热火朝天的场面:一台台大型挖掘机和推土机正在平整水田,几天之后,一块块不规则的“小田”变成了整齐的“大田”。站在田边“视察”的村支部书记杨伟松了一口气,几个月的努力终于有了结果,他告诉记者:“今年冬,村里开始实施‘以小并大’土地流转,为全面机械化耕作做准备。”

  杨伟,一个单薄瘦削的小伙子,4年前还是武汉大学的一名学生,2011年下半年放弃在城里工作的优越条件,回到家乡当起了整天和泥巴打交道的农民,今年8月底,凭借学识和才能被选上村书记。短短三年半的时间里,他面临着两次选择,身份实现从学生到农民、到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再到村支部书记的“三级跳跃”。

  A

  艰难转型:从名校大学生到农民

  2011年上半年,杨伟即将从武汉大学建筑专业毕业,一个艰难的选择摆在了面前:一边是香饽饽的专业,很多单位许以高薪,从小就梦想成为城里白领的愿望即将实现;一边是父亲的召唤,家业在扩大,父亲在自己创办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忙得不可开交,要他回家帮助打理。

  “电话打了一次又一次,慢慢地我动了心,决定放弃在城市发展,回乡创业。”3年之后的杨伟平静地说,但从旁人的口中记者知道,他当时的选择非常痛苦,不仅放弃了一直向往的城市生活,谈了几年的女朋友因此而离开了他。

  石龙新村,地处浔郁平原,土地平整,十分适宜种植水稻,农户承包田95%以上种植水稻,当地农户在水稻生产中机耕作业水平较高。根据这种情况,杨伟的父亲在合作社成立之初,就利用入股的新型农机具,选择机械化插秧和机械化收获两个生产环节作为突破,农机作业服务量不断增加,合作社水稻生产耕、种、收作业量由2009年的4800多亩增加到2012年的8000多亩,全村水稻生产耕、种、收机械作业水平达90%以上。石龙新村也成为桂平市小有名气的农机村。

  杨伟回乡后,立即进入农民的角色。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很快在希望的田野上脱颖而出。不久之后,接过父亲的担子,挑起了“永和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的重任。合作社自2008年8月挂牌成立,经过近5年时间的运营,已有社员48人,拥有各种农机设备近400多台(套),入股资金近500万元。这副担子虽然很重,在父亲的指导下,杨伟顺利地实现了人生的第一次转折。

  B

  敢于突破:机械化烘干育秧

  其时,桂平已实现了机械化耕地、耙地、收割等,但作为重要一环—烘干,却仍然是个空白。4年重点大学的时光,给了杨伟丰富的知识底蕴。2012年下半年,杨伟大胆提出,稻谷要实现机械化烘干。合作社投资133万元,建设一条日烘干稻谷能力120吨的生产线。“投产运行后效果良好,彻底解决了当地农民稻谷晾晒的问题,合作社的服务项目也由原来的水稻生产的机耕、机收、机插等,发展到稻谷烘干、加工、购销、贮运一条龙。”

  在合作社的带领下,石龙新村水稻种植面积4000多亩,机耕作业率达100%,机插和机收作业率达90%以上。石龙新村和周边的厚禄延寿等村,形成了万亩水稻机插连片示范区。“我们村水稻生产机械化作业水平在当地属最高的村之一。”2013年,永和农机专业合作社粮食购销,农机服务营业总收入超3000万元,合作社获利218万元,社员人均纯收入超过6万元。

  然而,杨伟没有止步,他又盯上了另一个环节。他说,祖辈和父辈实现机耕、机收、机插和大米加工全程机械化。但在播种育秧还是传统的人工操作,尤其是早造,由于天气变化无常,常常造成烂秧,不但经济受损,更是延误生产季节,影响粮食收成。2013年下半年,他带领部分农机合作社社员到外地考察后,立即拍板与广州一公司共同投建水稻育秧工厂。

  2013年3月,春寒料峭。然而在杨伟占地面积23亩的水稻育秧工厂里,却是春意融融,一床床秧苗青翠欲滴,等待下田。育秧工厂每年可提供机插秧苗超过1万亩。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实现,使农民彻底地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历史。“里面有爷爷、父亲的不懈努力,我是踩在他们的肩膀上往上走的。”杨伟一家三代为当地农业机械化所付出的努力,在当地传为佳话。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水稻 稻谷 土地 粮食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