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我的梦
父子梦想:愿越来越多的人喝茶品茶、爱茶惜茶,从中体会到慢生活的情趣,收获健康、宁静和从容。
既是种茶制茶之人,也是喝茶品茶之人,更是爱茶惜茶之人。郑建国、郑希敏父子有茶园600多亩,每年做茶都以万斤计,全部身心投入在茶叶行业,是象山独一无二的“父子茶人”。
一
在茅洋乡南充村的山坳里,在屠家园村的大雷山西南坡上,一垄垄茶树仿佛是绿色长龙绕山而卧,一道道由茶树铺设的绿色“台阶”蜿蜒而上,在自然山林之间显得格外赏心悦目。
修剪树冠,除草施肥,防治病虫害……秋深了,场主郑建国、郑希敏父子与工人们一起忙着茶园管理的扫尾工作。“忙碌了大半年,做完这些工作就可以封园了,到明年早春开园之前都可以轻松一些。”父亲郑建国打量着自家茶园轻轻说道。
离茶园不远的南充茶场加工车间里,挤挤挨挨地排放着最后一批加工好的珠茶。郑建国说:“这是今年最后一批机制珠茶,差不多有5万斤,最近就要卖掉。”今年南充茶场利用夏秋茶资源,共加工20多万斤中低档珠茶,用于出口销售,价值上百万元。
郑建国介绍,夏秋茶主要做中低档出口茶,数量较大,价格便宜,不过能够保证有一定的效益,同时避免了资源的浪费。春茶则做中高档茶,扁形龙井茶、卷曲茶、条形茶等等都做,打“五狮野茗”自主品牌。
说起“五狮野茗”,郑建国如数家珍——1999年,他亲手炒制的绿茶被评为象山龙井一等奖;2003年,下定决心创自己的品牌,注册“五狮野茗”;2006年,开始QS认证,并获得食品质量安全许可证;从2008年起,“五狮野茗”连续获得浙江绿茶博览会金奖、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中国名茶”金奖、宁波“中绿杯”中国名优绿茶金奖,等等。
说起30年的茶人生涯,郑建国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茶叶历来是南充村的一大经济收入,“农业学大寨”时村里的千亩茶场是远近闻名的一面“红旗”。1983、1984年,南充村里原来集体所有的千亩茶园承包到户。郑建国一家分到近两亩茶园,很用心去培育和管理,并且全部自己采摘炒制,做出的几斤茶叶卖给县林特总站,以此贴补家用。
——1985、1986年,郑建国看到茶叶行情好起来,承包了附近的小白岩茶厂,通过收购青叶加工成珠茶、红茶等出售。“那两年就赚了1500元,当时猪肉才六七毛一斤啊。”尝到甜头的郑建国下决心在茶叶行业创一番事业。
——1987年,郑建国借来700元钱,毅然承包了丹城桥头林茶厂,扩大制茶、卖茶业务,当时炒制的一斤毛峰能买上30元。然而,正是那时候爵溪等地针织厂如雨后春笋冒了出来,吸收了大量工人。结果采茶工一下子紧缺起来,直接影响到了郑建国的茶厂经营前景。
——此后10多年间,郑建国利用家乡的荒地开辟出了50亩茶园,小打小闹搞起了茶叶母本园,培育茶叶良种,卖到全县各地以及奉化、宁海等地,后来不景气连本钱都亏掉了。同时一直坚持做茶叶收青加工业务,在县内名气越来越大。
——“没有自己的茶园,做茶叶心里总是不踏实。”郑建国一直在找机会扩大自己的茶叶基地。进入新世纪后,茶园面积逐渐增加到600多亩,并逐步引入加工设备,茶叶事业进一步做大。2009年,斥资50万元正式创办“象山茅洋南充茶场”,开始采用机械化代替纯人工炒制加工。还自创“五狮野茗”品牌,引进种植50多亩名贵白茶,尝试加工中高档白茶、红茶,开设丹城销售门店……
二
儿子郑希敏今年35岁,在茶叶行当却已有15年的经历,也算个老茶人了。“从小就帮家里采茶、制茶,中学毕业后学了一年厨师、开了一年饭店,然后就回来一直跟着父亲做茶叶。”与父亲一样高高瘦瘦的郑希敏,很快就成为了父亲的好帮手。郑建国、郑希敏也成为了象山茶叶行业响当当的“父子兵”。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4-11-04/18903.html